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5-3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走进科技你我同行

    摘要:编者按生命科学,粮食安全,碳达峰、碳中和、可控核聚变,无人驾驶……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一日千里,这些似乎遥不可及的科技词汇,有的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正在为未来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科学,从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科技你我同行

——2022年安徽科技活动周掠影

   期次:第7846期   作者:□本报记者 何雪菲

编者按

生命科学,粮食安全,碳达峰、碳中和、可控核聚变,无人驾驶……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一日千里,这些似乎遥不可及的科技词汇,有的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正在为未来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科学,从未远离你我。5月21日至28日,以“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安徽省科技活动周正式上线。活动周由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共同举办,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全省各地同步举行。全省80多家大学与科研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公众开放,举办主题展会,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为公众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嘉年华。

自 2001 年开始,安徽省科技活动周已连续举办了 22届,是展示科技魅力、推动科技普及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我省内容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品牌。本期专版,邀请你和我一起走进科技的世界……

未来已来——走近安徽首条“无人驾驶”线路

从马车到汽车,人类对科技的追求,体现在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如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无人驾驶”也不再是遥远的梦。在合肥,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 5G 示范线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这条示范线由庐州大道、方兴大道、徽州大道、中山路四条道路合围而成,全长4.4公里,同时对自动驾驶车辆和普通车辆开放,可实现车路协同高级辅助驾驶和 L4 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运行测试。2020年9月3日,示范线已正式开放运行。

保障自动驾驶安全运行,需要“智慧的路”和“聪明的车”。在短短 4.4 公里的示范线路段中,六个路口交通杆件上部署智能路侧终端、微波雷达、视频检测相机、鱼眼相机、边缘计算设备等智能网联感知设备,能够实现对路口环境的全息感知,并通过 5G 网络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通过系列智能感知设备获取到的路口信息,汇总至路侧终端,让传统道路摇身一变成为“智慧的路”。同时,在网联车辆上安装智能车载终端,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及 5G 网联技术,接收来自路端及云端的信息,让传统汽车变成“聪明的车”。聪明的车+智慧的路+5G 网联技术+云控平台,最终实现了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的车路协同综合感知体系。

安徽省首条自动驾驶汽车 5G 示范线路的开通,为安徽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促进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如今这条示范线路也成为向市民科普的自动驾驶的重要窗口,许多参观者都期盼着自动驾驶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一天。

“立体生命之书”探究人体科学奥秘

5 月 21 日科技周首日,在安徽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安医大附属小学的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参观学习人体科学。学生们通过生动的讲解,了解了生命孕育之艰辛、人体形态结构之精妙,“这次参观讲解像是一本立体生命之书,带我们探究了人体结构的神奇,也增长了很多知识。”参观学生们说道。

今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人体结构与功能医学科普教育基地(实验教学中心)成功入选 2021-2025 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认定名单,而作为基地场馆之一的人体科学馆,是目前华东地区科技含量最高、最美的人体科学教育基地。

人体标本是解剖学中最直观的教具,是解剖学研究中最直接的依据。在这间占地 1100 平米的展馆内,分为生命之源、生命之本、生命之后等 13 个展区,陈列着近千件展品。展厅中央,摆放着一个个肌肉强健的人体标本,这些展品不仅是精妙绝伦的人体标本,更是令人赞叹的艺术珍品,每一件标本都是一个生动载体,包含着人体的奥秘和信息。不仅诠释了人体科学的奥秘和真谛,也作为科学珍品给参观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在这里陈列的标本绝大部分由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教师制作、收集完成,有些标本由于制作年代久远,当初手写的标签已经泛黄。从曾经简陋的人体标本陈列室,发展到现在具有较大规模、享誉国内外、特色鲜明的人体科学馆,这间展馆里凝聚的是安徽医科大学几代医学工作者无声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在为期一周的科技周主题活动中,安徽医科大学以人体结构与功能医学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为契机,结合科技周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弘扬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努力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传播医学科学知识,弘扬科学人文精神,提升大众科学素养。

云游科学岛 一场求知与科普的“双向奔赴”

提起合肥这座“科里科气”的城市有哪些高科技,大名鼎鼎的“人造太阳”一定少不了。什么是“人造太阳”?它长什么样?有什么用?如果你有这些疑惑,那么在5月21日至22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举办的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云游科学岛”活动中就能找到答案。

“小太阳就是我们的托卡马克装置的昵称,托卡马克这个听起来很奇怪的名字是源于俄文核聚变装置的音译。而核聚变发电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一样,都是利用氢的同位素发生核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可以实现稳定输出能量,那就可以像太阳一样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所以这也是我们等离子体所的这个大装置也被亲切的称‘小太阳’的原因。”5 月 22 日,在美丽和科技感并存的等离子体所,观众们不仅详细了解了“人造太阳”的原理,甚至还跟随镜头走进控制中心,隔着屏幕与“人造太阳”进行了一场“云距离”接触。这样精彩的直播让不少科技迷大呼过瘾。

两天的直播中,不少“科普粉丝”们每天早早守在直播间,跟随主持人的讲解近距离领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一国之重器的魅力;走进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物化学研究部门,了解创新药的研发过程;深入等离子体所,走进 CRAFT园区,探索其中奥秘。

通过此次公众科学日,将新媒体传播与科普知识有效结合,向社会公众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学研究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氛围,厚植科学文化,在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埋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

田间地头送“科技”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乡村要振兴,科技是引擎。5 月 28 日,走进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瓦大番茄谷种植基地,一棚棚番茄长势喜人,满眼尽是绿叶红果,区科技特派员亓文明正在番茄棚里忙碌着。

“这是鲜食番茄,不追求个头大小,要提升果实的品质和口感才是关键。”亓文明向农户解释道,“相比产量,我们看重的是番茄的个头均匀、色泽和口感,在种植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控制水肥、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番茄在种植管理、分拣加工、质量把控等方面发挥科技作用。”“有了科技特派员的上门指导,我们一定能把小番茄做成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样板。”瓦大番茄种植基地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道。

近年来,颍东区以科技特派员作为纽带,突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攻关,按照专业特长和地方产业实际,组建了2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创建了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吸纳了近60名省市院校教授、专家,加入颍东科技服务队伍,并建立联系机制,帮助农民、企业、合作社等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把“脉”问“诊”开“处方”,形成了“现代农业推到哪里、科技人才就出现在哪里、科技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工作机制,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大大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两年来,针对粮食、蔬菜、果树、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技术、中药材等领域,颍东区共选派48名科技特派员共包保服务该区102 个涉农村居、50家农业经营主体,举办62期技术培训班,为农村送去科技人才和服务。

科技特派员队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为帮助农户开展农业生产,颍东区结合该区实际,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从省市区三级联合选派科技特派员服务颍东、服务“三农”,壮大了颍东科技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新能源汽车电池“黑科技亮相合肥

5月27日至28日,国轩高科第十一届科技大会在合肥举行。15 名院士亮相大会,2项新品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多方关注,分别是 360Wh/kg 半固态电池及首款面向 C 端市场的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

电池是决定电动汽车动力和续航的关键。发布会上,国轩高科工研总院副院长徐兴无发布了一款超高能比下一代电池产品——360Wh/kg三元半固态电池。徐兴无表示,搭载该款电池的车型,电池包电量达到 160KWh,续航里程长达 1000km,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 3.9s。这款电池计划在今年实现量产。令人振奋的是,400Wh/Kg 的三元半固态电池目前在国轩高科实验室已有原型样品。未来还将通过技术创新落地硅基负极迭代,锂金属负极和预锂技术,加速液态电池向半固态过渡,最终实现全固态。

“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是‘车找电’,我们是‘电找车’。”据国轩高科参股子公司安徽易加能总经理谢发强介绍,易佳电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是国轩高科自主研发的首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储能充电领域产品,具有易布局、多场景、大容量和高功率等特点,是城市中分布式储充一体化的最佳解决方案。

如今国轩高科公司正在构建以材料科学、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开启国轩电池的新征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