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铁路是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连日来,在京九铁路亳州段,150 名铁路养护工人每天冒着高温天气,沿着铁路线巡查,并利用列车停运的“天窗”时段开展紧张有序的作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力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天窗’时段提前了,大家准备进网作业。”8月10日上午10点多,中国铁路上海局阜阳工务段亳州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黄祥春紧急通知工人,做好“开工”准备。
据悉,亳州线路车间负责的京九铁路路段为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到阜阳市伍明镇,全长107公里。
黄祥春说,“天窗”作业是铁路行业特有的作业模式,当铁路线路或线路上的设备需要检修时,铁路部门将需要检修的线路区段进行封锁,暂停列车运行,保证检修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般来说,“天窗”时段只有 2 小时左右,作业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争分夺秒完成检修作业任务。黄祥春说,“天窗”时段分为上行(向北)和下行(向南),亳州段的上行时段为 14 时至 16时,下行时段为11时至13时。
“‘天窗’时段并非一成不变,可能会提前或者延后,因此工人要提前做好准备随时出发。”黄祥春说,由于亳州段的上行和下行“天窗”时段间隔时间短,工人都是选择原地休息,短暂调整后继续作业。
考虑到工人要连续作业四五个小时,食堂每天早早备好午餐,9点半就可以吃饭了。“这么早吃午饭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黄祥春说。
“钢轨打磨师”挥汗如雨
当日气温高达 36 摄氏度。测温仪数据显示,钢轨温度接近48摄氏度。“一般来说,下午温度更高,钢轨温度将达到50摄氏度。”技术员陈飞说。
空旷的作业环境没有任何遮阳的地方。此时,一台钢轨打磨机缓缓而来,一路火花四溅。
操作钢轨打磨机的工人叫朱超,28 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老师傅。“凭借火花喷射的角度和数量密度,我就能判断出打磨是否符合要求。”朱超说。
钢轨上一个细微的凹凸,反映到列车上,可能就是一次颠簸。除了影响舒适性,钢轨表面的鱼鳞纹、肥边等伤损,如果不及时解决还会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这就是钢轨打磨的意义。为确保钢轨打磨效果,亳州线路车间配备了先进的 MV3 型钢轨打磨机。但再好的机器,也需要朱超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操作。
这种打磨机虽然先进,但不适用于“边边角角”的地方,这就要用到翼轨打磨机,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更高。
几台钢轨打磨机轮番上阵,机器发出刺耳的轰鸣声,操作工人早已汗流浃背,衣服紧紧地贴在皮肤上,脸上的汗水不断滑落。
钢轨打磨后,还要进行抛光,最后由技术人员进行检测,确保打磨效果符合要求。
“钢轨打磨误差要控制在 0.1毫米之内,因此打磨时要密切观察钢轨与砂轮接触情况,不断调整打磨机作业参数。”陈飞说。
经打磨后的钢轨犹如镜面般光洁滑润,更有利于列车平稳运行,提高钢轨使用寿命。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按照要求,钢轨并轨缝隙不得大于0.5毫米。
“我们检查发现,有的并轨缝隙达到 3 毫米,需要更换橡胶垫。”亳州线路车间道岔工电联整组负责人董为民说。
只见工人首先将扣板上的螺丝拧掉,再用起道机把钢轨升高,这样就能拆掉滑床板,取出损坏的橡胶垫,再换上新的。流程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却很麻烦,连接零件要用大锤一下下敲出来,五六十斤重的起道机要来回变换位置,滑床板要找准角度才能顺利从钢轨上取下来。
换好橡胶垫,拧好螺丝,并轨缝隙终于符合要求,但仍有部分位置不密贴,工人还要找出原因并及时消除。
烈日下,几十名工人同时作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人俯在铁轨上用肉眼观察钢轨。“肉眼观察的是钢轨平直度,一般误差不会超过 2 毫米。”陈飞说,这对工人来说是必须掌握的技术。
接近 50 摄氏度的钢轨,工人趴在上面,即使戴着手套,也容易烫到手。
由于钢轨热胀冷缩的属性,高温炙烤下钢轨容易热胀变形。如果再遇到干旱天气,钢轨可能会因地下水下降出现弯曲。去年,油河到古城段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附近的涡阳、阜阳等线路车间纷纷赶来支援,通过对地下水补水、向路基边坡抛洒瓜子片石等措施,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李鹏 刘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