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天长市 122 万亩水稻全面进入成熟期,农户趁着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仁和集镇芦龙社区天长市芦龙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3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一串串籽粒饱满、金灿灿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割穗、脱粒、秸秆粉碎还田、装车,一气呵成。
芦龙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明文介绍,今年该社除本社种植了 3000 余亩杂交稻和紫金糯水稻外,还为周边种粮大户和小农户 1.2 万多亩提供机械化“一条龙”农事托管服务。“合作社机械化生产实现了耕、种、管、烘、收、储的全覆盖,收获的稻谷从农田到粮仓只需 24 小时。”回忆往昔,刘明文感慨着。按传统的场院晾晒方式,要达到粮食收购标准大约要3 天时间。现在机收的稻谷马上就能被运到合作社烘干机车间。如今农技服务组的人员也奔波在田里进行现场指导,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据介绍,今年秋收该市投入联合收割机 5000 余台,引进跨区作业收割机 3200 多台,水稻机收率达99.8%以上。目前,全市 110 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拥有粮食烘干机 420 多台,该市石梁、杨村、大通、仁和、冶山等粮站还拥有单批次 400 吨的粮食烘干塔,加上粮食加工企业的烘干机,全市日烘干能力 2.4 万吨。
“目前,我市 120 多万亩水稻已开机收割,我们通过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激发广大农机手比学赶超、节粮减损的使命感,引导大家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并加强水稻等主粮的机收技术指导,加大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我们还引进跨区作业收割机加快抢收进度。”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德佑介绍。同时,该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 15 个农技服务小分队下沉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抢收秋粮,落实机收减损措施,确保颗粒归仓。
(胡建国 张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