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晨,300名来自我省各地的工会夏令营青少年整装出发,在工会干部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天的红色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三个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和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的重量
上午 9 时,队伍抵达中国人民 抗 日 战 争 纪 念 馆 。 为 迎 接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馆进 行 了 全 面 改 陈 。 入 口 处 由5098 张老照片组成的照片矩阵格外醒目,这些影像记录了 1931年至 1945 年 14 年间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历程。
宿州少年李明昊在一幅年轻士兵的照片前驻足良久。“他们当时 害 怕 吗 ?”13 岁 的 他 小 声 问道。“会害怕,但更怕当亡国奴。”志愿者轻声回答。当看到火车站弃婴的照片时,李明昊攥紧了衣角:“那个孩子的眼神像在哀求‘救救我’,那一刻我有种痛苦的心悸,勿忘国耻的分量也越发沉重!”
在“密苏里号”受降仪式巨幅照片前,记录着香港《大公报》记者朱启平 80 年前的报道片段:“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卢沟桥:石狮的见证
上午 11 时,队伍来到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形态各异、雕刻精湛的石狮在烈日下静默伫立。因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歇后语,孩子们在桥上奔走着数着狮子。这些狮子形态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严庄重。
初一学生王若曦一边拍照一边说:“我们音乐课学过《卢沟谣》,我也读过《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但亲眼看到这些狮子,有的搂着小狮子,有的像是在玩耍,课本上的文字突然就‘活’了。”她翻看着手机里刚拍的照片,里面有石狮的特写,也有同伴们在桥上的合影。
“老师,这个狮子少了一块!”一个男孩突然喊道。“这边也有!”旁边的小伙伴指着另一处残缺补充道。讲解员指着石狮身上的伤痕解释道:“这些缺口有的是当年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弹痕。”孩子们闻言,纷纷凑近观察,原本欢快的数狮子游戏,此刻变成了对历史伤痕的探寻。
二七纪念馆:工运的火种
下午,队伍来到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四合院内陈列着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文物:工人纠察队员用过的斧子和大锤、泛黄的工人俱乐部证章、长辛店火车站用过的大钟……
即将升入初中的曹蒲毅林在参观后感慨:“看到这些史料和文物,再想想现在的生活,更加明白了那句话我们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在和平的中国,工人前辈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权益,他们敢于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二七烈士墓前,孩子们还依次献上了鲜花。一位带队的志愿者看着这一幕,感慨着:“看着这些孩子凝重又肃穆的样子,感觉他们一下子长大了。”
铭记与传承
返程的大巴上,孩子们还在讨论着一天的见闻。王若曦翻看着照片,曹蒲毅林在本子上写着感想,李明昊和同伴小声交流着心得……
这一天的行程,通过抗战馆的照片、卢沟桥的弹痕和二七纪念馆的文物,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正如一位工会干部对孩子们所说:“站在历史发生的地方,触摸历史的痕迹,才能真正理解‘勿忘’的分量——勿忘历史,勿忘责任,更不忘传承!”(本报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