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1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江苏苏州工会职工美育项目“一课难求”

    摘要:“终于抢到了,弥补了上一期没抢到课程的遗憾。”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总工会联合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在苏博遇见艺术”美育项目第二期课程火热开班,第一期没有报上名的顾添逸终于如愿,加入了洒金折扇课程,“课程设置

  • 一次“三得利”的集体协商

    摘要:“本次协商不仅提升了资深员工带徒传艺的积极性,也为新员工搭建了学技能、提素质的平台,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现了企业和新老员工‘三得利’。”近日,江苏方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

  • 读懂你所需温暖你所期

    摘要:凌晨2点的西湖商圈,街角的工会驿站透出暖黄色的灯光。外卖小哥陈师傅换好电瓶,捧着一杯驿站专供的爱心养生茶,卸下疲惫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在浙江杭州,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杭州市职工服务中心以“破题者

  • 上海市总联合中通快递为一线员工提供免费体检

    摘要:持续高温天气来袭,日前,上海市总工会联合中通快递工会委员会、中通快递上海管理中心为奋斗在一线的快递员、操作员、驾驶员近300名员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把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怀举措落到实处。此次免费体检

  • 浙江温州首家爱“新”超市正式营业

    摘要:周周有爱“新”5折专享商品活动、工会会员购物全场享9折优惠、每100元收入用于爱“新”投入1元……温州市首家阳光工享家·职工爱“新”超市近日正式营业。这是浙江省温州市总工会深化“1+X+N”暖“新”服

  • 派费直达快递员杜绝层层截留

    摘要:继上周“京东秒送”(上海)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恳谈会后,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又一场恳谈会,7月16日在青浦区的极兔速递总部举行。本次会议围绕“极兔速递”快递企业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遵循“平等协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苏博遇见艺术”

江苏苏州工会职工美育项目“一课难求”

   期次:第8623期   

“终于抢到了,弥补了上一期没抢到课程的遗憾。”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总工会联合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在苏博遇见艺术”美育项目第二期课程火热开班,第一期没有报上名的顾添逸终于如愿,加入了洒金折扇课程,“课程设置既有互动体验,又有深度思考,让我的假期充满了能量。”

连日来,“在苏博遇见艺术”美育项目持续引发热潮,一课难求。该项目依托苏州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展览与非遗资源,为全市职工及职工家庭量身打造了 20 场高质量文化体验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书画、玉器、漆艺、园林艺术等多个门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相结合,成为职工假日文化生活的新风尚。

“老师讲课时先是用古籍、绘画图案等引入,让我们发现文物之美。通过了解文化、历史激发‘想拥有’的兴趣,然后再去制作。”顾添逸说,“课程整体很有意思,下一期我还要报名。”

“以前逛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现在能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感觉文物‘活’了起来!”一位参与“金石拓印”课程的职工感慨。更有众多学员表示,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让他们对苏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玉器雕琢”课上,一位年轻职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件简易玉饰,她兴奋地说:“没想到自己能亲手打磨玉石,这种成就感是平时工作无法带来的。”而在“纸短情长”课程中,职工们学习传统笺纸制作,并写下对家人的祝福,让非遗技艺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

据介绍,项目分为“慢观展深度课程”和“通史类艺术课程”两大系列,既有对馆藏文物的深度解读,也有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

在“慢观展”课程中,学员可以近距离感受苏州工艺之美,如“怀袖雅物”课程带领职工亲手制作苏扇,“月华流钿”课程体验传统金银细工,而“园林置景”则让参与者领略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智慧。

通史类课程则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中华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原始陶器”到“玺印篆刻”,从“岩彩绘画”到“点翠首饰”,职工们在专业讲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艺术知识,还亲手尝试了拓印、篆刻、刺绣等传统技艺。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走进博物馆,也能在企业、文化中心等场所开展,极大提升了职工参与的便利性。

“在苏博遇见艺术”项目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普及,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创新探索。苏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旨在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进职工生活,提升劳动者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

“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单项输出的模式,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以沉浸式互动来引发学员兴趣。”项目负责人吕健介绍,课程由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团队设计,确保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项目自推出以来,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一课难求”的现象,充分体现了职工群体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未来,苏州市总工会与苏州博物馆将继续深化合作,拓展课程内容,让更多职工在艺术熏陶中感受文化之美,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让博物馆成为职工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江苏工人报通讯员 苏工萱)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