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近日来,为切实将关怀送到他们身边,我省各级工会主动探路,以数字化赋能与健康关爱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实在的服务活动,为“城市奔跑者”筑起坚实的暖心港湾。
数字赋能,“暖新礼包”实现精准速达
将实惠与温暖“秒送”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手中,考验着工会组织的服务智慧。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领券、线下核销的便捷模式,正让工会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在珠城蚌埠,一场“暖新礼包”线上核销发放活动于 10月 27 日举行,吸引了全市网约车、快递、即时配送等行业的200 名一线劳动者会员代表参与。活动现场,来自中通、申通、圆通、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企业的劳动者代表们笑容洋溢。一份份装有香皂、洗发水、毛巾、纸巾等实用生活用品的礼包,被送到大家手中,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工会将持续关注他们的需求,努力提供更多精准、普惠的服务。”蚌埠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现场表示。此次活动依托“职工之家 APP”平台,从发动登记到线上核销领取,整个流程简便高效、井然有序,确保了福利的精准发放,让奔波在路上的劳动者们切实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关怀。
无独有偶,在阜阳市颍东区,一场为期一个月的“暖新礼包”发放活动也将温暖送到了 500 名外卖配送员、快递小哥和网约车司机的心坎上。活动同样采用“线上申领+线下核销”模式,劳动者通过“职工之家”APP 领取电子礼包券后,即可在区内开设的 3 个核销点就近兑换实物礼包。
颍东区总工会核销站点的工作人员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服务民生、推动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工会一直是大家的‘娘家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礼包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取了礼包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感慨道:“工会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尤其是水杯和手套,特别实用,直接解决了我们户外工作的实际困难。”
这正是工会服务从“传统普惠”向“数字精准”转变的生动缩影,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让新业态劳动者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归属感。
健康护航,织密劳动者职业安全网
相较于物质关怀,健康的体魄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安心打拼的根本。针对他们劳动强度大、健康风险高、“小病扛一扛”普遍的现实,我省各级工会将健康守护列为服务重点,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在池州市,工会的关注目光特别投向了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近日,池州市总工会举行了 2025 年“暖新健康·工会护航”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两癌”筛查体检卡发放仪式,将关爱惠及 70 名女性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此举是市总工会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特殊健康权益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为职工办实事”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池州市总工会通过开展女职工“两癌”筛查、举办“皖工之约”职业女性大讲堂、开设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全力营造关心关爱女职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在六安开发区,一场充满温情的免费健康体检活动于 10 月 23 日温暖上演,150 余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城市奔跑者”收到了这份来自“娘家人”的特别健康关怀。
本次体检除涵盖基础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项目之外,开发区总工会特别针对从业者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奔波劳累的职业特点,将血糖监测等项目纳入其中,实现了对他们健康状况的精准守护。
“这个检查太及时了,项目也贴心!平时哪有空专门来体检,这份工会的关心真是送到了我们心坎里。”滴滴司机胡井超在体检后由衷赞叹。常年奔波在外的货车司机汤仁宏也深有同感:“感谢工会这次组织的免费体检活动,给我们送来了最实在的关怀。”
此外,宿州市萧县总工会近日启动“健康护新”专项行动,投入7.85万元组织157名外卖送餐员、快递员、货车司机及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在萧县人民医院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以“一对一”健康服务守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活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量身定制“健康套餐”,体检标准为 500 元/人,在肾功能四项、肝功能四项、血脂四项、肿瘤标志物两项等必检项目基础上,增加了颈椎、腰椎等针对新业态群体职业特点的“特色项”部位检查,实现对常见病与潜在职业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疗”。
“平时工作抽不出时间,也舍不得花这个钱。工会组织的免费体检通过手机预约,直接到县医院检查,方便快捷,真是想到了我们心坎上!”一位前来体检的饿了么外卖送餐员在通过职工之家APP核销体检码时感慨道。
萧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依托全总职工之家 APP 开展,实现网上申领体检券、体检现场核销,是工会组织延伸服务触角、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健康权益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萧县总工会将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群体最关心、最直接的需求,探索建立多元、长效的健康服务机制,当好广大职工信赖的“娘家人”。
(蚌工 陈湾湾 池工 六工 朱光程 本报记者 何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