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一尾鱼灯”点亮乡村文化

    摘要:夜色渐浓,歙县徽州古城阳和门上鼓声乍起,一盏盏流光溢彩的鱼灯应声游走,穿梭于黛瓦飞檐间。光影摇曳中,诗人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景在徽州大地复现。这是“徽州府有喜”鱼灯主题夜游的一幕

  • 宣城“数据赋能”治欠薪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宣城市以提升数据质量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协同联动,提升欠薪治理效能。截至10月底,全市共立案处理欠薪案件34件,协调处理欠薪投诉853起,为4382名农民工追讨工

  • 安庆市跨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取得新成效

    摘要:本报讯近日,在2025年“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年会上,安庆市地理标志“岳西翠兰”“桐城小花”“怀宁蓝莓”与“胡玉美”“麦陇香”商标成功入选“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安庆市查处的

  • 送戏下基层

    摘要:11月8日,北京京剧院演员侯美(中)在淮南剧院主演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11月7日至9日,北京京剧院下基层慰问演出第六次走进淮南,集中3天时间为当地群众献上《碧玉簪》《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

  • 安徽举办金企对接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本报讯11月7日下午,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协会牵头的“金企金桥乐享金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对接活动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对接活动成果丰硕,为安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金融基础,也

  • 安徽三举措助力企业出海

    摘要:本报讯11月7日,记者从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随着安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随之而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在增加,我省聚焦企业在出海时面临的共性诉求和难点问题,加快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帮助我省企业“走出去

  • 我省推动汽车出口持续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报讯11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全省整车出口95.4万辆,出口数量首次跃居全国第1。今年前9个月,汽车出口80.2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持续高

  • 2025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合肥举办

    摘要:新华社合肥11月9日电11月9日,以“科技引领智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与会嘉宾就助力中国企业全球形象塑造、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路径等展开研讨。在全球科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尾鱼灯”点亮乡村文化

   期次:第8701期   

夜色渐浓,歙县徽州古城阳和门上鼓声乍起,一盏盏流光溢彩的鱼灯应声游走,穿梭于黛瓦飞檐间。光影摇曳中,诗人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景在徽州大地复现。

这是“徽州府有喜”鱼灯主题夜游的一幕。主创团队以徽州风土人情为根基,将鱼灯巡游与景点小剧场演绎融合,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徽州文化的诗意与浪漫。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该夜游项目单日观演人数超1500人次,成为古城文旅的热门打卡点。

“嬉鱼灯”是徽州地区传承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传统民俗之一,部分村落至今保留着正月里以鱼灯游村祈愿的习俗,历史超过800年。近年来,歙县“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渔梁鱼灯”已分别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尾从历史深处游来的“鱼灯”,正以精耕细作的传承、创新跨界的探索,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点亮文明乡风的文化符号。

每每临近年末,汪满田村大大小小的鱼灯工坊里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制作鱼灯的棉纸要薄、柔、轻、韧,点亮后才通明剔透。”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华武手中的竹骨在指尖翻飞,赶制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2024 年以来,他的工坊已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近40万元的订单。

汪华武坦言,这门古老技艺曾因传承人老龄化、工艺后继乏人而陷入困境。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让年轻人重新燃起传承热情。

如今的汪满田村,已有20多位鱼灯匠人,其中8位获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既坚守老手艺,又懂得“顺势而为”,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良创新,设计出迷你版古风鱼灯、鱼灯气球等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团队也慕名而来,凭借美术、设计等专业特长,为鱼灯品牌创新注入活力。

从“薪火难继”到“星火燎原”,歙县破局之道的核心在于对非遗人才的培育。“我们通过传承人申报评选、校地合作等多渠道培育人才,构建起老中青梯队合理、专业与业余互补的传承体系。”歙县文旅体局副局长王晓鹃介绍,当地已成立 24 家鱼灯工坊,将 61 名手艺人纳入非遗人才库并给予带徒补贴。

歙县还推动鱼灯制作走进8所中小学“第二课堂”,编写专属教材,让非遗传承在校园扎根。目前,全县三项非遗鱼灯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15人,1400余人从事鱼灯相关行业,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五成。

在歙县斗山街“鱼你有约”小店,几十平方米的店铺里“挤”满大小不一的鱼灯,店铺主理人潘敏正手把手教客人制作鱼灯,扎竹骨、糊彩纸、绘鳞纹……指尖起落间,朴素材料便有了鱼跃灯影的韵味。

这位土生土长的歙县姑娘为守住这盏非遗灯火,专门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分享鱼灯背后的故事,收获粉丝超15 万人。今年 5 月,潘敏被评为首批歙县非遗鱼灯民间“守艺人”。潘敏认为,打响鱼灯IP要以徽州文化为魂,与多元场景深度融合。她将鱼灯与徽墨、歙砚等当地传统文化结合,设计成冰箱贴、车载挂件等产品;与歙县公安局合作,在鱼灯中融入防范电信诈骗元素,让传统鱼灯焕发时代新颜。

今年歙县出台非遗鱼灯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聚焦人才梯队培育、多元跨界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等精准发力,争取各类资金 1200 余万元,实施道路提升、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项目28个。

歙县北岸镇的瞻淇村,徽杭古道穿村而过,石板路间巷弄错落。当地以“瞻淇鱼灯”为核心IP,创新整村运营模式,串联研学旅行、民宿餐饮、文创开发等业态。昔日居住环境简陋的古村落,蜕变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我们坚决摒弃‘千村一面’的植入,而是让本地的文化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安徽乡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瞻淇村负责人王宁介绍,通过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瞻淇鱼灯影响力持续放大,乡村文旅产业链不断拓展。今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21万人次,村集体收入167万元,鱼灯相关文旅产品营收占比达40%,超三成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从传统民俗符号到现象级文化 IP,鱼灯文化正从皖南深山“游”向全国。今年以来,歙县围绕“鱼灯+演艺”推动文旅产品持续上新,推出非遗主题秀、非遗鱼灯舞等剧目,共举办鱼灯相关演艺、巡游活动300余场,吸引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全县组建鱼灯演艺团队15支,先后赴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开展商演 190 余场,创收超 2000 万元。(刘美子 何晓)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