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次活动只有短短两天,培训、微疗养、党性教育三者兼顾,收获远超预期!”11月5日无为市水投公司职工刘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心声。
这背后,是无为市总工会打破陈规、锐意创新的成果——他们将传统单一培训升级为“培训+微疗养+党性教育”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法,为基层工会干部职工精心烹制出一席“赋能暖心大餐”。
抓模式之变,从“单向灌输”到“多维赋能”。以往“填鸭式”的集中授课,往往令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无为市总工会反思:如何让培训不再是“包袱”,而成为干部盼着来、来了有收获的“充电站”?
“我们决心摒弃‘为培训而培训’的旧思维,打造一个知识、身心与精神同步提升的综合性平台。”该市总工会分管培训负责人介绍道。他们精心设计出“1+1”的培训新模式。首日聚焦业务学习,全力“充电赋能”;次日则转向户外,在山水间舒缓压力,在红色足迹中淬炼党性。
这一转变,精准切中了传统培训的痛点,将枯燥的“单项输入”变为生动的“多维互动”。学员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在一个立体化的成长空间中主动探索,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
抓机制创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精准,是“三位一体”法的生命力所在。为确保“培训”环节拳拳到肉,无为市总工会在课程设置上首创“点单、派单、评单”机制,实现了从“我们上什么课”到“你们需要什么课”的转变。
“基层点单”问需于职工和工会干部,该市总工会深入调研,建立起一个涵盖困难职工帮扶、职业素养提升等多维度的“基层课程库”,将选择权充分下放。“工会派单”精准配送,扮演好“厨房”的角色,根据基层“口味”需求,精准调配并配送课程资源,确保供需匹配。“学员评单”闭环优化,培训后收集学员反馈,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让课程体系在动态中持续完善。
“一天的高强度培训,让我们迅速掌握了困难职工帮扶新政、基层工会组建、工会宣传等内容,很‘解渴’!”11月 4 日无为市人民医院工会负责人张海珍的赞叹,正是“精准滴灌”机制成效最生动的体现。
抓内涵融合,从“固定课堂”到“行走的思政课”。“三位一体”法的独特魅力,更体现在“微疗养”与“党性教育”的巧妙融合上。它打破了教室的围墙,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天地之间。
微疗养,疗出归属。无为市总工会精心规划多条线路,深度盘活本地资源:从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满目苍翠,到“芜湖第一山”三公山的云海壮阔;从竹丝湖湿地的潋滟水光,到米公祠、黄金塔沉淀的千年文脉。职工们在湖光山色中卸下疲惫,在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该市总工会把红色资源活化为鲜活的教材。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渡江第一船纪念地等,成为砥砺初心的“实景课堂”。在11月4-5日一期培训班中,学员们还前往桐城六尺巷,在重温入党誓词的庄严仪式后,深入探讨如何将“礼让和睦、和谐包容”的六尺巷精神融入劳动关系实践。
“这种精神为我们调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宝贵智慧。这种沉浸式学习,令人终生难忘。”这是来自无为经济开发区陈红霞的感悟,揭示了“行走的思政课”的深层价值——它让党性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感知、可践行的工作方法与人生信念。(李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