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暖心的暖“新”角

    摘要:一年来,淮北市妇联聚焦新兴领域女性需求,在全市范围内打造80余个“徽姑娘暖‘新’角”,配备女性用品、针线包、药具、生活必备品等,提供“歇脚地”“充电站”“暖心家”等便捷、贴心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她们在

  • 蚌埠三管齐下织密农民工欠薪防治网

    摘要:蚌埠市人社局通过“预警+排查+衔接”三管齐下,精准破解农民工欠薪难题。今年以来,已累计为1313名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1443.07万元,解决欠薪人数、金额分别同比下降5.94%、42.32%。分级预警

  • 马鞍山:“法律援‘新’”护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摘要: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司法局聚焦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创新开展“法律援‘新’、安‘新’护航”专项行动,通过优化服务、畅通渠道、多维宣传,全面提升法律援助质效,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

  • 打破“维权难、难维权”困局

    摘要:当维权从“跑断腿”变成“进一扇门”,当赔偿从“持久战”缩短为“一日办结”。在安徽,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正在打破“维权难、难维权”的困局,它让“怕麻烦”的张师傅成功追回了运费,也让工伤职工董某在一天之内办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维权难、难维权”困局

安徽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为劳动者维权加速度

   期次:第8701期   

当维权从“跑断腿”变成“进一扇门”,当赔偿从“持久战”缩短为“一日办结”。在安徽,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正在打破“维权难、难维权”的困局,它让“怕麻烦”的张师傅成功追回了运费,也让工伤职工董某在一天之内办妥了赔偿。

一句“随你起诉”他决定不再沉默

一次催款无果的遭遇,成了货车司机张师傅鼓起勇气依法维权的起点。

常年奔波在运输线上的张师傅,曾以为被拖欠运费是行业里“只能认栽”的常态。然而,这次成功维权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2025年3月,他从江苏无锡运送一车百货至云南昆明,约定的 18000 元运费在卸货后却迟迟未能结清。货主先以“周末财务不上班”搪塞,此后近三个月里,货主不断以“账户无钱”等理由拖延,仅分次支付部分款项。

直至 6 月 1 日,当张师傅再次催款时,对方态度强硬地甩出一句“随便你起诉”。这句硬邦邦的话,成为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也坚定了张师傅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张师傅听说,合肥市总工会(路歌)法律服务站能够为货车司机提供法律援助,便立即打电话求助。

在服务站律师钟建华的专业指导下,张师傅迅速提交了法律援助申请。案件于 6 月 16 日成功立案,并进入法院调解程序。7 月 13 日,好消息传来——剩余的4000元运费终于到账了。

“工会太靠谱了!”张师傅这句朴实的感谢,不仅道出了一位普通司机的心声,更是对职工法律援助服务的最有力肯定。

张师傅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网络货运平台的快速发展,货车司机群体规模持续扩大。

但与之相伴的是劳动关系模糊、合同约定不清、平台责任缺位等行业痛点。“货到了,钱没了”的窘境,已成为许多奔波千里的司机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为破解这一难题,去年年底,合肥市总工会联合路歌挂牌成立了安徽省首家聚焦“两新”群体的职工法律服务站。

服务站构建了“线上+线下”的全链条援助体系。线上,司机可通过“卡友地带”平台的“法律援助专区”一键求援;线下,全国 52 家“卡友湾”驿站作为维权联络点,为司机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该服务站运行累计提供法律咨询约1341人次,成功调解运费纠纷15起,办结法律援助案件 45 件,为司机挽回经济损失约 36 万元。这些数字,正是一个群体维权困境正在被打破的证明。

“一站”到底 职工维权“只入一扇门”

为争取合法权益,淮北市职工董某已经做好了“跑断腿、磨破嘴”的准备。

去年 9 月,董某因工致伤,并于今年 3 月由淮北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能力障碍程度十级伤残。因与用人企业存在工伤待遇分歧,无奈之下,董某向淮北市总工会寻求法律援助。

8月21日上午9时,市总工会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仲裁庭内,这起工伤待遇争议案件正式开庭审理。

“我已经做好坚持到底的准备了。”开庭前,董某攥着伤残鉴定书,神情有些紧张。

在庭审举证过程中,双方表达出调解意向,因此庭审结束后案件立即转入同一中心调解室,由市总工会调解员与人社仲裁员共同开展联合调解。

仅两小时后,董某与企业达成和解协议:企业当场承诺支付董某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共计 5.3 万元,并通过仲裁调解书予以确认。

“从开庭到拿到赔偿,一天之内全部办妥,这速度真是想都不敢想!”董某激动地说。

据淮北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淮北市总工会与市人社局通过整合调解与仲裁资源,共同打造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构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劳动争议化解新机制。

从“源头”到“心头”为职工铺好路撑稳伞

合肥、淮北、宿州、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在这八市试点建设,先行探索、完善机制。

记者从安徽省总工会了解到,全省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已全面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县级以上区域全覆盖,推动劳动争议“一站式解决”。

此项工作源于坚实的制度设计。安徽省总工会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省人社厅等印发《安徽省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配套制定《安徽省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办法》和办案补贴、法律援助档案管理办法,形成安徽工会职工法律援助服务“1+3”制度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办法》中,工会法律援助的对象,在困难职工、农民工、劳动模范、工会工作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扩大了受援面。

根据职工法律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工会负责受理职工关于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举报和投诉,并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文书、代理仲裁诉讼等服务。针对劳动争议案件,工会将整合人民调解、劳动调解、律师志愿者等力量,组织矛盾双方进行协商或调解,能够当场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当场解决。遇到复杂、重大或疑难问题,由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人社等部门共同会商办理。

今年 7 月 1 日,《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正式施行,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修订的《条例》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首次将工会等群团组织为职工等特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纳入地方性法规。这不仅是简单的“纳入”,更是对工会源头参与、依法维护职工权益职能的“法定确认”。

“工会+”聚合力 低成本强支撑有温度

“怕麻烦、花钱多。”张师傅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司机面对权益受损时的真实困境。

在传统维权渠道成本高、周期长的现实面前,许多劳动者往往因“耗不起”而选择沉默。“拖欠运费的货主往往拿捏住了司机们的这种心理,能拖就拖。”钟建华律师分析道。

在此背景下,职工法律援助的优势尤为凸显——降低劳动者的维权成本,避免了“打不起官司”的困境。

安徽推行的“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五部门协同模式,打破职能壁垒,实现资源整合,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体系,职工仅需进“一扇门”即可完成法律咨询、调解、仲裁、诉讼等全流程事项,显著降低维权成本。

对于劳动者而言,维权过程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

工会被称为职工的“娘家人”,这种身份认同能给维权职工带来巨大的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在案件中,工会及法律工作者的介入,也对故意拖欠劳动者薪酬的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钟建华告诉记者,他还提醒广大劳动者:“遇到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不要害怕,可以先去工会等部门寻求法律援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力争实现职工的每一项劳动争议诉求都有人 办 理 ,职 工 的 每 一 项 劳 动 争 议 诉 求 都 依 法 推进。”安徽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说道。

“有困难找工会”,这句职工口口相传的话,早已不是一句简单口号,而是具象为了可触可感的依靠与力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劳动领域最生动的注脚。(本报记者 余珊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