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葛桥村,任何一个老人或孩子,几乎都能唱上两句、舞上一段。小小的村子,却有两个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朝阳艺术团。从名字就能看出,它们是为老人和孩子“量身打造”的。
创办艺术团的,是今年72岁的村关工委主任、老年协会会长王振。他说,成立这两个艺术团只是想为留守老人和孩子做点事,让他们不再孤单。
想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孩子做点事
年过七旬的王振并未从事过演艺行业,怎么想到创办两个艺术团?这还要从他年轻时候说起。
王振的父亲是乡村教师,爷爷是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受家中长辈的影响,少年时期的王振除了学习,就对各种文化汇演感兴趣,是文艺积极分子。每天放学回到家,王振总要跟着爷爷拉上一会二胡,各种民间小调随手就来。
1972年,高中毕业后的王振参加工作,先是在学校任教,后来被调到葛桥村任职,做了28年的支部书记。
让王振想不到的是,自幼培养的音乐爱好,在退休后有了“用武之地”。
2008年,退休后的王振当选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从2013年起,又兼村关工委主任、老年协会会长。
王振注意到,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也越来越多。
“葛桥村有近千名留守儿童和800多名留守老人,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有的孩子爱去水塘游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王振感到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决定做点什么。
牵头成立夕阳红艺术团义务演出
在和村委会多方商量后,王振决定利用少年时的演艺特长和一些资源,组织一支老年文艺团队,2014年初,在村委会支持下,王振将村里爱好吹拉弹唱的老人组织在一起,将那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好政策编成快板、歌曲,闲暇时在村里义务演出、宣讲。渐渐地,葛桥村有个老年艺术团的消息在当地传开,一有演出,附近的村民都来看,还有人申请要求加入。成员越来越多,王振就牵头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如今团员有十几人,而经常参与客串的村民有上百人。
12月19日,在葛桥村村支部老年活动室,王振正带领着十几位老人进行排练。他们有的拉二胡,有的吹唢呐,有的敲大鼓,有的练声,好不热闹。“每个周二、周四、周六,团员们都聚在这里练习自编自演的歌舞。”王振说,除了作宣讲,平时就图个自娱自乐。
“以前大家都是在电视上看演出或者到镇里看表演,现在有了自己的艺术团,既能自娱自乐,又能向群众宣讲党的好政策,大伙儿都喜欢。”艺术团成员王彩云说。
成立朝阳艺术团,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留守老人有了事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王振又想起了村里的孩子们。
2016年7月,村儿童文化艺术团开始在村里免费招生。王振将儿童艺术团命名为朝阳艺术团,两个艺术团合称为“双阳艺术团”。
因为场地缺乏,朝阳艺术团最初只招收了十几个孩子,团长、老师由王振一肩挑。寒暑假全程开设课程,开学时则在周日开展活动。
刚开始,王振教孩子们学唱歌、唱戏。一段时间过后,王振又从网上下载舞蹈教学视频,组织孩子们观看、学习。
从广场舞到民族舞,从红色题材舞蹈到现代舞,孩子们越练越有劲。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强的参与感,王振又多次自掏腰包为他们购买演出服。
去年国庆节前,葛桥村专门为朝阳艺术团组织了一场演出,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服装,在当地小学校园里表演了十多个节目。期间,还穿插夕阳红艺术团的二胡表演。两个多小时的文艺表演,引得在场群众掌声不断。
为了避免孩子们因为参加活动影响学习,王振又特意制定了管理制度。每次活动开始前,他就搬着小板凳坐到大门口,逐个检查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作业未完成的,不许进入活动场地;孩子遇到不会写的题,王振便义务辅导。直到孩子们全部完成作业,活动才正式开展。“组织艺术团不在于培养多少演艺人才,主要是让孩子们有个课外活动的地方。”王振说,能够一起参加集体文艺活动,孩子们开心,家长们也放心。
(任刚陈相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