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东方博物馆”的璟园古民居,因抢救、复建了80余栋古民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很多濒临毁灭无法保护的古民居,借着异地重建“留住乡愁”,这些古民居大部分是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美,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厅堂两边是厢房、肥梁瘦柱内天井、聚财四水归明堂;徽派建筑的美,是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欲语还休,身处其中,有淡淡的乡愁、浓浓的惆怅。
徽派建筑的美尤其表现在砖雕、木雕和石雕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那建筑融为一体。花卉、人物、家居、家畜、飞禽、船只等都是雕刻的内容,每一处都雕得栩栩如生,细腻传神,使建筑更显得精美,堪称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黟县西递、宏村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是与遍布这些徽州古村落的古建筑上的石雕、木雕和砖雕这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
徽州三雕中,我尤其喜爱徽州石雕。
“三分手艺,七分刀具”,是徽州石雕艺人代代相传的口头禅。过去的徽州石雕艺人学徒出师,师傅给予徒弟的庆贺礼物,就是一套师傅定制的刻刀。因此,刀具在徽州石雕技艺中的作用,是远远超乎手艺的。
徽州石雕的雕刻技法独具特色,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和线雕。作为建筑装饰的石雕,以浮雕、透雕居多,象征吉祥的有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等,也有山水风景、八宝博古、人物故事等。圆雕多见于寺庙的神像、牌坊、祠堂门前的石狮、古墓道上的人物、动物,而在民居建筑中则少见。明清时期的徽州石雕,从早期简单、粗犷、朴素的纹饰,逐步演变为繁复、细腻、华丽的结构,雕刻手法多用浮雕、圆雕或镂雕,背景处理采用散点透视,表现出层次和深度,注重情节性构图,显得更加端庄严谨,成为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
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砖、木、石雕匠人技艺十分了得,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曾评价“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具有偏长者莫不争为第一流人”。扬州园林、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石雕龙大都出自徽州匠人之手,直到后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的砖、木、石三雕作品,也是由徽州匠人完成的。早些时候,“徽州石雕”工匠更走出了国门,把“徽州石雕”艺术做到了德国法兰克福市的春华园中去了。正因为徽州有这么多身怀绝技、艺术精湛、长期饱受昌盛文风熏陶和新安画派影响的能工巧匠,加之又有取之不尽的优质石材及其制造秘笈,才使得“徽州石雕”能够在徽州大量出现,才使得“徽州石雕”艺术独具特色、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山有石则奇,水有石则秀,园有石则美,家有石则安,室有石则雅,人有石则旺,业有石则兴,心有石则定。“国家级非遗”徽州石雕,真是美如画啊!
(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