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哒哒……初春时节,走进阜阳市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几十名女工正在忙碌地操作着缝纫机,裁剪、缝纫、整烫、检验、包装,分工合作,忙而有序。生产设备全力运转,发出此起彼伏的“哒哒哒”声。在这里,曾经只能为家人缝缝补补的手艺,成为了增收致富的本领,每一位巧手妇女牢牢抓住精准扶贫的大好机遇,努力改变自家的生活,在一个个小车间里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为这些巧手妇女提供工作机会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亮箱包”)位于“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的所在地——阜南县王家坝镇,成立于 2015 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箱包生产、销售、开发的企业。2020 年 8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红亮箱包生产车间缝纫一组,坚定了红亮箱包的发展信心和缝纫一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作为生产线的主力军,缝纫一组始终坚持将质量、安全、效益、技能相结合,立足岗位、严细管理,务实创新、节能增效,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组。2023 年,缝纫一组圆满完成各项生产指标,完成率同比增长 13%;2024 年初,缝纫一组被授予“安徽省工人先锋号”。
缝纫机“哒哒哒”织出妇女就业梦
手上,忙着扫边走线;脚下,忙着踩蹬踏板。随着此起彼伏的“哒哒哒”声,缝纫机前的郑继影埋着头自顾自地忙个不停。在红亮箱包,郑继影是一名“老资历”。“我是最早一批进来的女工,家里不仅有老人、孩子要照顾,还有几亩田,实在不便外出打工。”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十年的郑继影介绍道,“刚开始上班的那两年,每月最多只能拿 2500 元的工资,现在我是班组长,每月平均工资 4000 多元,有些技术能手可以拿到近 7000 元。”笑意盈盈的谈话充满了知足常乐的幸福。
红亮箱包缝纫一组共 23 名成员,平均年龄 36 岁,有很多像郑继影这样的工人。她们住在车间周边的乡村,主要交通工具是电动车,通勤时间短一点的只需三五分钟,长的也只要十来分钟。“企业管理很人性化,实行计件工资制,上下班时间相对自由,比如说农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请假。”郑继影介绍说,“公司离家近,在这上班不耽误家里的事,所以能留得住人。我们公司还有 60 岁左右的老年群体,她们做手工,一个月也可以拿到 1000 多元,作为老人家,能有这个收入她们是很开心和满足的。”
今年一季度,红亮箱包的订单很火爆,缝纫一组的班组成员从去年的 17 人增加至 23 人,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工人们热火朝天忙生产,据了解,目前已有近 8 万个软包制作完成。
化荣誉为动力 激发发展新活力
红亮箱包的负责人叫王恒亮,早些年一直在外务工,十年前回到老家,拿着攒下来的积蓄创办了红亮箱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红亮箱包占地约 6000㎡,标准化厂房 9000㎡,拥有一流的箱包生产设备,主要开发生产拉杆箱、拖轮包、书包等多种产品。多年来,凭着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红亮箱包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及海外。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这几年,王恒亮说这一切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大伙儿倍感振奋,企业规模扩大了,工人人数增加了,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干劲也更足了!”
缝纫一组作为生产线的主力军,在习近平总书记到王家坝考察调研期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接见。该组成员牢记嘱托,以质量求生存,严格参照制单各项工艺要求及流程,精工细缝、保质保量,力争将每一件出品箱包都打造成精品,且各项指标完成率在整个部门处于领先。缝纫一组还承担着产品“守护者”的角色,负责生产加工、工艺调整、设备调试、运行维护等重要工作,展现出良好的工作成效。
王恒亮表示,荣誉就是动力,他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切实增强职工的职责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做实做强基层班组工作,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吸纳更多人员到扶贫车间工作,在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田野翠绿,车间繁忙,这家民营企业正带领着当地村民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本报见习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