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自动驾驶观光车、无人清扫车安静地驶过;水面,无人船轻轻划向指定地点清洁水面;空中,无人机正在进行安全巡逻……6 月 9 日,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园区,多个“工种”的智能网联交通工具有条不紊地在岗位上“执勤”。
依托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的优势,安徽正从研发创新、应用推广、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同时,开辟智能网联产业的新赛道,打造又一个新兴产业“高地”。
“聚焦汽车‘首位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安徽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2023年的42.9%。”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说。
据统计,2023 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近 6800 家,贡献了全省近八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五成多的上市企业。在安徽各个新兴产业领域中,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已超过万亿元,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也都超过了 5000 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过2200家,实现营收四千多亿元。围绕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安徽接连出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等,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和应用,成为全国首批 10 个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市之一。
家电是安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走进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大屏幕清晰展示着生产线上的制造节拍,随时对各种“突发情况”作出预警。
布局5G技术、建立“菱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所所长胡明勇告诉记者,采用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公司产能提升 60%以上,交付周期则缩短50%,产品库存降低70%。
“科创+产业”,是安徽发挥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创新资源为产业服务、向企业集聚的独特道路。2023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
可实现锂材料 92%以上回收率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生技术,满足无损检测要求的太赫兹超分辨近场成像成谱系统,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的全流程心理健康数智化管理解决方案……今年4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大硅谷集中推介了科学中心高能级研发机构产出的20项近期可转化科技成果,向全球发出“牵手”合作的信号。
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孵化落地企业200余家。安徽省还计划通过实施“双倍增”行动,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推进布局前沿技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2024年,安徽提出将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安徽还将布局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应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同时,实施政策技术场景化行动,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打通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链条。
(马姝瑞 吴慧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