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暖花开时,江淮大地涌动着工会改革的创新热潮。
2 月 27 日,安徽省总工会发布的“双十”榜单揭开了基层治理的活力密码——从古井集团“四度四有”劳动关系构建到路歌工会的数智化货车司机服务平台,从休宁县“金点子”竞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到奇瑞汽车的全周期心理健康体系……
20 个标杆案例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转型轨迹:在数字经济浪潮、新就业形态冲击与职工需求升级的三重变局前,安徽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在破立之间探索工会现代化的“安徽方案”。
这些创新实践绝非孤立的个案。细观榜单,一条清晰的转型脉络浮出水面——
在空间维度,工会服务正突破“单位围墙”向街头巷尾延伸;
在技术维度,数字化正重塑从入会到服务的全流程生态;
在价值维度,“人的发展”已超越基础保障成为工会工作的新坐标。
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背后,是安徽工会对“如何让百年工运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深刻作答。
当我们拆解肥西县的“三角模型”治理术,剖析“淮工审匠”的经审革新,感知“工会小蜜蜂”的志愿微光时,或许能触摸到中国基层工会转型的时代脉搏。
从这些细小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安徽工会以创新为帆,关怀为桨,探索为舵,以创新的广度、关怀的实度、探索的厚度,绘就了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动人画卷。
创新的广度 制度革新与数智转型的双轮驱动
安徽工会,从职工的最需求之处出发,在制度设计、服务模式、组织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断拓宽边界,构筑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体系。
制度革新,犹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田,引领工会工作迈向新高度。
2024 年,安徽省委办公厅印发的《推动新时代安徽工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7项举措为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修订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更是首次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地方性法规,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筑起了坚实的法律屏障。
省市县三级工会与“一府两院”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如桥梁般连接各方力量,全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4.7万件,开创了“工会+司法”协同维权的新局面。
数智服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重塑普惠服务新生态。
从“网上普惠四季送”活动惠及职工超500万人次,到“皖工惠”平台实现福利“一键直达”,安徽工会以“互联网+”的思维,打破了服务的时空界限。
铜陵市总工会的“码上行动”工会驿站,通过数字化管理覆盖了 3301 家智能驿站,全年服务户外劳动者2275万人次。
奇瑞汽车工会打造的“三全一体”心理健康关爱体系,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职工的心田,服务超 3.5 万人次,成为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情感纽带。
新业态工会建设,如破茧成蝶,展现出勃勃生机。
针对货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安徽工会创新了“数智化入会”模式。路歌工会依托平台数据,实现了货车司机“一键入会”,精准匹配了保险、法律援助等服务。
合肥市总工会组建乡镇级联合工会,实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全面覆盖。2024年,全省新业态工会会员突破 106 万人,头部平台企业建会率达 100%,彰显了工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传统的工会权益保障机制,到数字逻辑的深度融合,再到新职业形态人群的广泛加入,安徽工会始终致力于将工会工作覆盖到每一个职业角落。
在这一过程中,安徽工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他们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会服务平台,让工会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同时,针对新职业形态人群的特点,安徽工会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工作内容,努力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无论是传统行业的工人,还是新兴领域的从业者,都能感受到安徽工会的关怀和支持。
安徽工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怀的实度 需求导向与精准服务的温暖共振
工会工作的“实”,体现在对职工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回应,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就业援助与技能提升,如双翼齐飞,助力职工生活安稳。
“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行动全年归集岗位108万个,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 3981 场,帮助 13.74 万人稳定就业。针对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了“订单式”技能培训 5.53 万人次,打造了“就业—培训—创业”的完整链条。
宣城市总工会通过“微休养”模式,吸引了沪苏浙职工 2.3 万人次,以“小切口”带动了文旅经济的协同发展。
暖心服务,如春风拂面,温暖职工心田。
从“两节送温暖”筹集资金 1.4 亿元,到工会驿站成为户外劳动者的“第二家园”;从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解决“看护难”问题,到“皖工鹊桥”婚恋交友活动惠及4万名单身职工,安徽工会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职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无为市总工会的“爱心年夜饭”“最美快递员评选”等暖“新”举措,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健康与权益的双重守护,如铜墙铁壁,为职工保驾护航。
全省工会为3.99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体检,向 11.26 万人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蚌埠市总工会打造了女职工“关爱礼包”,马钢集团工会以“三坚持三促进”工作法护航职工安康。
法治化维权体系覆盖全省,通过“工会+法院+检察院”协作机制,追回了欠薪 3700 万元,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便作为合肥市首家专注于服务“马路临工”的公益性平台,成为了众多临工的温馨“家园”。每天清晨,这里都会汇聚超千名临工,其中约75%的人能在当天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流动的日益加速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临工群体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面对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积极应对,党支部书记宋凡指出,中心的服务功能正与时俱进地升级。
工会驿站现不仅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热水,还特别设置了休息区,让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在工作间隙有了歇脚之处,有效解决了他们无处休憩的难题。
近年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更进一步,成立了“家在南二环”新就业形态联合工会,并倾力打造了“新业态大讲堂”等一系列新工会服务体系,旨在为临工群体提供更加持久、全面的权益保障和生活支撑。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与保障,就像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为职工们筑起了温暖的港湾。
无论是就业援助与技能提升的双重助力,还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暖心服务,亦或是健康与权益的全面守护,安徽工会都始终坚守在职工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送去关怀。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职工之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探索的厚度 战略布局与长效机制的纵深实践
安徽工会以战略眼光推进改革,在区域协同、人才培育、基层治理等领域探索长效发展之路。
区域协同与产业升级联动,如琴瑟和鸣,共谱发展新乐章。
大黄山职工疗休养基地联盟的成立,吸引了沪苏浙职工 82.9 万人次,拉动消费 24.9 亿元,助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聚焦“2+3+4”产业体系,芜湖市总工会以“1+9+N”工匠学院培育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人才,马鞍山市建立了特殊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让一线“技术大咖”脱颖而出。
劳模工匠引领新质生产力,如星辰璀璨,照亮前行之路。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劳模工匠们以平凡之躯扛起时代重任:
李培生,悬崖上的“绿色卫士”,在黄山莲花峰北侧,他将绳索甩下百米悬崖,如壁虎般贴附岩壁清理垃圾,20多年来,他的放绳总长度相当于攀爬珠峰200次;
唐世彪,量子世界的“破壁者”,为攻克单光子探测器技术,他在实验室连续调试72小时,左手小指被低温泵冻伤仍紧盯示波器;
沈飞,高铁的“国产跑鞋”锻造者,在马钢车间400℃的钢坯旁,他调整切削参数至毫厘,终让高铁车轮以453公里时速平稳运行;
严从生,泥土中的“种子诗人”,跪在皖北试验田里,他连续5年跟踪2000组抗旱瓜苗样本,台风天摔断肋骨仍护住种子袋;
檀世旺,大山深处的“快递信使”,每日驱车 200 公里,为300位留守老人代收快递,暴雨中赤脚搬石开路。
基层治理与数智转型融合,如锦上添花,提升了治理效能。
肥西县总工会以“三角模型”激活村级工会治理效能,破解了农村工会“空心化”难题;国网安徽电力工会建设的智慧工会云平台,实现了30万职工诉求“秒响应”。
通过“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16 条硬核举措”,全省基层工会“缺人”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安徽工会的2024年,是制度创新的“广度”、民生服务的“实度”与战略探索的“厚度”交织融合的一年。从悬崖峭壁上的坚守到量子实验室的突破,从快递车上的温情到田间地头的耕耘,工会工作始终与职工需求同频共振。
正是在这样的广度、实度与厚度中,一些细节中的时代温度,让人动容。
檀世旺手机里存着78个村的“土味坐标”:“王婶家:村口歪脖子枣树东第三户。”李培生陪女儿逛公园时,总不自觉盯着树梢找垃圾,被笑称“扫帚雷达”。严从生的“种子银行”存着3万份濒危品种,标签如文明的“基因密码”。
正如安徽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所说:“工会的温度,在于让每一名职工感受到‘娘家人’的坚实依靠。”展望未来,安徽工会将继续以创新之笔,书写“工”字品牌的温暖篇章。
2025年,“帮助10万人就业”“组织20万职工疗休养”等十件实事,将继续书写“工”字品牌的温度答卷。广度、实度与厚度,终将汇成工会工作的温度——
这温度,是职工的获得感,是社会的认同感,更是 新 时 代 工 会 人 的 使 命感。(张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