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备耕如火如荼之际,《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也就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于 3 月 17 日向社会公布。省委一号文件共 6 个部分30 条,主要内容可以用“聚焦一个主题、守牢两条底线、提升三项水平”来概括。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干字当头,创先争优,“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克服了南涝北旱、高温热害等不利影响,全省粮食总产 836.9 亿斤、增加 6.7 亿斤,连续 8 年站稳800 亿斤台阶。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省监测对象共 13.3 万户 37.6 万人,风险消除率 65.5%、高于全国 2 个百分点。脱贫地区农民收入 20528 元、居全国第3 位。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 1.37 万亿元、增长 12.6%。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收 1175 亿元、增长 14.7%。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精品示范村 211 个、总数达 411 个,新建省级中心村 850个、总数达 9083 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40.3%,新增405 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五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二轮延包整省试点有序推进,428.4 万农户总体顺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一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对 2025 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描绘了全省“三农”工作任务书、路线图。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省委一号文件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求贯穿全篇,并单列一个部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探索农房出租、入股、合作等盘活利用方式,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作出部署,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守牢“两条底线”——粮食安全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安徽是农业大省,要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主攻方向,多种粮、种好粮。重点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高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1 亿亩、产量 825 亿斤以上,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是 5 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慎终如始扛稳责任,毫不松懈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各项工作。重点是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文件还要求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
提升“三项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安徽“土特产”品种多、质量好,要打响“特色牌”,做强“土字号”,延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力争十大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 1.5万亿元。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农民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重点是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新建2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8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不断绘就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部署“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重点是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整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严格控制对基层开展督查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本报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