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健康安徽目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机遇,攻坚克难、创先争优,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5年,我省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更好推动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更好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和运行机制,更好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据了解,我省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提质提效。建强头部医院,落实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全力打造2 家高水平医院、12 个高峰学科,建设 6—10 个省级医学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加强 9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运营管理,组建一批专科联盟,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力争90%的县(市)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健全农村急救体系,打造“30 分钟急救圈”。高质量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两年内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以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扩容中医药优质资源,建好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推动“徽医皖药”高质量发展,实施“良方妙剂”工程,支持亳州加快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深走实,我省牵头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健全统一高效的“三医”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作会商会。协调推进公立医院编制、价格、薪酬、监管和财政补助“4+1”改革任务落实,特别是协同医保落实动态评估和调价,合理利用集采降价形成的费用空间,动态调整收费价格。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示范建设,推广实体化会诊转诊中心、慢病“小包干”、“三师一患”新型慢病管理模式等经验,打造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此外,我省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有得有感。落实“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打造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和省头部医院为引领的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大力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儿科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发挥国家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引领作用,组建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加强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力争每万人口精神科床位达到6.5 张。办好卫生健康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将实施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等 15 条举措,提升我省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扎实推进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落实“双十条”和解决大医院“号难挂”“院难住”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推进省级号源向40家市、县级医院开放。
在人口发展战略上,我省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国办《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及省内相关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优化托育服务,重点提升普惠育幼服务供给质量和使用率,新增 24 个县级独立公办托育机构,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优化老年健康服务,持续推进“一科三院双中心”建设,开展医养联合体试点,力争全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和高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出生缺陷防治和干预救助网络。
为推动服务经济大局,我省还强化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落实好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聚焦生、化、中、械、合成生物和医疗康养等重点领域,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抓好“两重”“两新”项目,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按照“全省一盘棋”原则,聚焦基层医疗、血液安全保障、120急救、信息化、精神卫生、托育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示范引领性项目。支持健康消费发展,把拉动健康消费的重点放在非基本、多元化服务上,拓展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特需医疗,加快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康养旅行、商业健康保险等业态发展,支持可穿戴设备、家用医疗器械、中药衍生品、养生保健食品药品等产品发展。
(本报记者 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