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紫蓬山半程马拉松激情开跑6000名跑者共赴春日之约

    摘要:本报讯4月12日,富光2025肥西紫蓬山半程马拉松在风景如画的紫蓬山激情开跑。来自各地的6000名跑者齐聚于此,畅享运动与自然融合的独特魅力。本次赛事男女各前50名选手直通2025合肥马拉松半程马拉松

  • 利辛县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开幕

    摘要:本报讯4月12日,2025年利辛县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在利辛县开幕。本次比赛为利辛县第三届“村BA”赛事,共有23支球队、345名队员参赛。除了篮球比赛,活动期间还将配套文旅推介、文艺演出、农产

  • 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首场展示活动在大湾村举办

    摘要:本报讯4月12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六安市政府主办,省文化馆、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金寨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唱村歌游安徽——我的家乡我的歌”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

  • 摘要:

  • “风火轮”同场竞速

    摘要:4月13日,轮滑健儿正在进行比赛。当日,2025年安徽省速度轮滑(公路)联赛比赛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少荃体育中心举行。大赛共设置幼儿组、少年组、青年组和成年组等四个组别,根据年龄段开展100米争先赛、单圈

  • 铜都大地上的平凡与坚韧之歌

    摘要:铜陵学院退休教师叶葆菁最近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往日时光》,读后感触颇深。《往日时光》由66篇散文随笔汇成,是叶葆菁所见所闻的笔记。这部作品充溢着阳光温暖的色调,语言朴实亲切。一串串故事和感想,构成时代变

  •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让文化传承有年轻的“心跳”

    摘要:【博物馆故事】一座深藏于皖南小城的县级博物馆,却吸引了大量参观者,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文创销售额达300万元。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位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中心,千年徽韵汇聚于此。在这里,每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都大地上的平凡与坚韧之歌

——读叶葆菁《往日时光》有感

   期次:第8557期   

铜陵学院退休教师叶葆菁最近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往日时光》,读后感触颇深。

《往日时光》由66篇散文随笔汇成,是叶葆菁所见所闻的笔记。这部作品充溢着阳光温暖的色调,语言朴实亲切。一串串故事和感想,构成时代变迁中一朵朵耀眼的浪花,带给人感动、希望和力量。

《往日时光》开头是他的《自诗代序》:“来不及收割成熟的季节/来不及描绘图腾的经纬/来不及写下揉碎的构思/来不及抹掉天真的陶醉/你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归/带着疲惫与欣慰/带着伤痕与不悔/匆匆上路/匆匆追随/你是命中注定的/匆匆的一辈子。”这是叶葆菁及老一辈建设者一份闪光的履历。

在《执手铜陵六十年》中,他既描绘万人会战的恢弘场景,也凝视工人夜校里“煤油灯下抄笔记”的剪影。“六十年前在芦席大棚里做设计,大棚周围用竹笆抹上泥巴当墙,旁边是条臭水沟,夏季常被蚊虫叮咬,冬天生火炉满脸满身都是灰,只有图纸是干干净净的。”他用真诚的心,踏着崎岖,迎着风浪,一路朝前走。“六十年后,年富力强的铜陵搀扶着我这样的耄耋老人,踏着幸福,迎着夕阳,继续朝前走。来时,我们满头青丝,铜陵到处是荒山秃岭,如今我们只剩下几许白发,而铜陵的山山岭岭满目葱茏;来时,我们的脸庞丰满红润,而铜陵的矿区坑坑洼洼、起伏不平,如今,铜陵的道路宽阔平坦,而我们的脸上青春远去,岁月留痕。”

在《铜官山不会忘记》中,叶葆菁耗时一个多月奔走于烈日酷暑下,走访了20多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铜陵建设的老工人、老工程师等,记录了他们的真实故事,热情地歌颂他们。在《致敬矿工》中,他写下“矿山铁人”叶尚初火海夺铜的壮举,也记录普通矿工陈班长“把菜里的肉留给孙子”的温情。他写道:“我曾在铜官山矿松树山火区当过三个月的出矿工,每天和浑身泥浆的师傅们并肩扒矿装车,见证了他们“火海夺铜”的拼搏精神,感受到中国矿工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爱国心。我还曾在凤凰山矿的建筑工地当过几个月的瓦工,看到为了确保车间按时投产,工人们在盛夏烈日的蒸烤下,结了大片盐霜的工作服一次次被汗水浸透。在这个大课堂里,百米井下的矿工、头顶白云的建筑工,都是我的启蒙老师,用行动教我做事、教我做人。我感谢他们,敬佩他们。”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广大劳动者的敬佩。

叶葆菁生于六安市,今年 88 岁,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1965年开始在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任教(该校于2002年被合并入铜陵学院),1998年 10 月退休,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主持或参与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 50 余个,参与审查的项目逾千个,曾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铜陵市先进工作者”。他也是铜陵文学领域的领路人,曾任铜陵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的许多作品有铜的味道,泥土的芬芳;有博大的情怀,仁爱的光芒;有乡情乡愁,表现出一种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卢振仓)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