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四月的黄山,春和景明,峰峦叠嶂,一场跨越国界的对话正在这里展开。4 月 15 日,“一带一路”国家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官员研修班在黄山正式开班。来自肯尼亚、埃及、泰国等 9 个国家的近 40 名官员,跨越山海,汇聚于此,共同探寻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黄山密码”。
这场黄山现场教学,其实是一次温暖的“履约之行”。2023 年,黄山作为中国唯一的“云教学”遗产地,通过线上平台为 10 个国家的百余名官员开展培训,当时许下“必将亲临黄山”的美好约定,在这个春天如约兑现。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践诺,更为各国学员打开了深入了解黄山、学习“黄山经验”的大门。
黄山,作为全球仅有的8个集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大国际品牌于一身的保护地之一,在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一直备受国际关注。研修班开班仪式现场,《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黄山实践》报告系统阐释了独具特色的“黄山模式”。当介绍到黄山在数字化监测、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时,各国官员们专注聆听,眼神中满是对前沿技术和成功经验的浓厚兴趣。
黄山模式为何能吸引全球目光?在与多位国际学员交流后,答案逐渐明晰——在于其“平衡之道”。黄山既守护了千年古松等珍贵自然遗产,又带动当地百姓吃上“生态饭”;既有依托先进科技建立的严格数字化监管,又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之美。这种“平衡智慧”,正是当下全球遗产地亟需的“破题之钥”。
多年来,黄山将这一平衡智慧转化为具体实践。构建全域生态监测网络,实现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实施游客流量精准调控机制,在保障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扰……这套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是黄山无数次探索与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国际评估中屡获高度评价,为全球同类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当屏幕里的奇松云海真实展现在眼前时,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的价值。”来自埃及环境部的穆罕默德·阿卜杜·萨米·阿布巴克尔感慨道。从金字塔到尼罗河畔古迹,一幅横跨亚非大陆的文明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他分享的埃及遗产保护的挑战与经验,引起众人关注。此刻,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们,因对世界遗产的热爱与守护责任紧密相连。
肯尼亚官员分享本国在珍稀树木保护方面的独特举措,黄山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对迎客松等古树的全方位呵护细节。谈及智慧监测系统应用时,黄山展示的自主研发平台引发众人关注,各国官员也纷纷分享本国在监测技术上的创新实践……座谈会上,各国官员与黄山管委会数字化管理、资源保护和遗产监测等业务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围绕古树名木保护、智慧监测系统应用等具体案例进行深度对话。不同的语言在这里交汇,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守护世界遗产,为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不断输送新思路、新方法。
学员们还将走进徽州古村落、博物馆等地,沉浸式感受黄山世界遗产管理与保护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该研修班连续第三年选择黄山作为现场教学点,这无疑是对“黄山模式”的高度认可,它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参考 样 本 。 自 2023年正式成为国家林草局指定教学基地后,黄山便积极承担起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任。截至目前,已为 23 个国家培训遗产保护官员超200人次,“黄山智慧”在世界范围内生根发芽。“我们期待与各国朋友构建‘保护共同体’”“黄山愿成为各国遗产保护的试验田与合作枢纽……”世界遗产保护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事业,而需要全球携手,构建真正的“保护共同体”。以黄山为基点,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既是黄山的热切期盼,更是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汪雅倩 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