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5-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成人礼致青春

    摘要:5月4日,淮南二中高三学生走过成人门后欢呼跳跃。当日,淮南二中举行2025届高三学生十八岁成人礼,1600余名学生通过跨越成人门、十八岁成人宣誓、感恩父母、放飞梦想气球、写给20年后自己的信等形式致敬

  • 五一假期黄山景美服务更美

    摘要:本报讯5月5日,笔者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获悉,“五一”假期,黄山风景区天气持续晴好,清风习习,游人如织,旅游秩序良好。“五一”假期期间,游客热情不减。近日的黄山天朗气清,阳光明媚,奇松怪石在阳光的映照下

  • 书香假期

    摘要:5月1日,小读者在亳州市谯城区新华书店里阅读。当日是“五一”假期第一天,亳州市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新华书店,享受书香假期。刘勤利沈萍萍/摄影报道

  • 我省首次入选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

    摘要:本报讯5月5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近日,财政部公示2025年林业草原发展改革资金拟支持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名单,我省安庆市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成功入选。为积极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亳州市构建“育管用”全链条机制

    摘要:本报讯亳州市建立健全“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工匠队伍高质量发展。截至4月中旬,已对543名乡村工匠进行资格认定。筑牢培训根基,打造技能提升“主阵地”。聚焦乡村工匠技能短板,亳州市推行“每

  • 文旅“新三样”焕发徽风皖韵新气象

    摘要:一只火出圈的“鱼灯”,带动文旅消费超20亿元;特色古民居引入“非遗+民宿”运营模式,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文化栖居地;在红色剧场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开放科学重器打造“科技+艺术”文旅新地标……数据显示

  • 我国“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

    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今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我国“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一季度海洋经济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海洋食物、水资源供给基础进一步夯实,“蓝色粮仓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旅“新三样”焕发徽风皖韵新气象

   期次:第8571期   

一只火出圈的“鱼灯”,带动文旅消费超20亿元;特色古民居引入“非遗+民宿”运营模式,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文化栖居地;在红色剧场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开放科学重器打造“科技+艺术”文旅新地标……数据显示,2024 年,安徽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依托独特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资源,我省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三样”——体验游新业态、科技游新产品、红色游新场景,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如今,安徽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文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高质量文旅消费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彰显徽风皖韵的新气象。

“体验+”重构文旅新业态

黟县宏村镇龙江村,一座明清老宅里,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的当地代表性传承人申易鑫手握一柄方锤,在一团粘糯滋润的墨坯上反复锤敲,向围坐身旁的亲子家庭演示徽墨制作技艺。案几上,斑驳的制墨工具,诉说着徽墨传承的千年时光。

申易鑫所在的这座老宅是一家主打非遗体验的主题民宿。“人们来徽州,最想触摸到鲜活的文化。”黄山市文旅局局长程燕说,黄山市是徽州文化发源地,拥有 310 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6 处省级传统村落、4100 多处历史建筑、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旅创新的“破题点”。

皓月当空,灯影摇曳,唢呐声划破夜空。位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的徽州府衙内,沉浸式实景演出《徽州府有喜》如约而至。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蓝本,依托徽派建筑群,让观众随剧情移步换景,感受古徽州的变迁。古城另一端,徽州历史博物馆内,以馆藏一级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为起点,观众手持通关文牒,体验古代文人高中进士后的游街盛景。

这种方式很有代入感,让游客走进古建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徽州历史文化鲜活地呈现出来。浙江游客赵艳蓉称赞道。

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说,为了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当地还挖掘非遗鱼灯文化,成立鱼灯工坊等非遗实践基地,开展鱼灯舞、鱼服秀等体验项目,打造传统文化的出圈IP。近年来,当地仅非遗鱼灯一项就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0亿元。

2024年,黟县两家特色民宿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带动当地旅游住宿消费 21 亿元。以黟县民宿为代表,安徽打造皖美民宿集聚区 10 个,等级民宿跻身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吸引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

“科技+”打造文旅新产品

佩戴 AR 眼镜“穿越”至水星地下城,沉浸式观测“一日双升”的奇景,全息影像动态还原宇宙大爆炸场景……步入外形如宇宙飞船的安徽首个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仿若开启了一场深空漫步之旅,科技与艺术的碰撞让游客惊叹“撞见了超乎想象的科学之美”。

深空探测是我省着力打造的科创高地之一,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就落户合肥。“科里科气”这个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正成为合肥涵养城市文化、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依托。

2024 年 11 月,合肥市与深空探测实验室携手打造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艺术馆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也为公众架起深空探测科普的桥梁。”深空探测实验室工程师石萌表示,作为合肥“科创科普游”的打卡点,截至今年3月,艺术馆已接待超万人次。

瞄准“科技+文旅”,合肥依托人造太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平台及无人驾驶、载人无人飞行等科技应用新场景等,打造了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基地,开辟了科幻新天地、科技新能源、科普新生态等百余条主题线路,将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文化景点等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旅游新体验。

长江之滨,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景区的千盏彩灯划破夜幕,裸眼 3D 技术在江面“复活”沿江城市的地标,全息投影勾勒出长江千年文脉的流动剪影,游客凭栏可触摸长江文明的脉络;

淮河北岸,阜阳双清湾水街以光影科技将欧阳修、苏轼等历史名人的诗词画赋生动呈现,带给观众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共织的沉浸式漫步体验。

科技正在打破体验边界,催生文旅新生态。近 5 年来,安徽共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6个、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2个。

“红色+”丰富文旅新场景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霍山县落儿岭镇,寂静春风掠过草木葳蕤的崖壁,峡谷里却突然腾起硝烟,一阵阵激烈的枪炮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大型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的演出现场。年轻游客白欣语说,置身现场,数十名战士从山间无畏地冲向敌人时,感觉自己是在历史中震撼的参与者。

“《大别山传奇》去年共演出了600 多场,吸引游客近90万人次。”演出项目主办方六万情峡景区相关负责人饶先耀介绍,“几乎每位来景区游玩的游客都会购票观看。”

安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是徽风皖韵的重要标识。全省共有 31 个革命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6家单位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安徽培育文旅支柱产业的又一着力点。

在逼仄的“监狱”里传递密信,在密室机关里破译摩尔斯电码,在繁华“酒楼”里寻找接头人……在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以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由六安市与安徽省当代影视创作研究院合作开发创作的密室游戏《红夜》,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

“红色+”的文旅创新热潮点燃了地方文旅产业的新引擎,把红色文旅资源与音乐节、思政课、文体赛事等更多新场景结合起来,为红色文旅产业注入更多活力。2024 年安徽全省红色旅游市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5%和44.7%。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是安徽文旅融合的优势资源和抓手。”安徽省文旅厅厅长周明洁认为,当前安徽正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创新“红色+”形式拓展文旅新场景,文旅“新三样”方兴未艾,让徽风皖韵焕发时代活力,加速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杨玉华 刘美子 朱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