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火出圈的“鱼灯”,带动文旅消费超20亿元;特色古民居引入“非遗+民宿”运营模式,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文化栖居地;在红色剧场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开放科学重器打造“科技+艺术”文旅新地标……数据显示,2024 年,安徽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依托独特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资源,我省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三样”——体验游新业态、科技游新产品、红色游新场景,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如今,安徽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文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高质量文旅消费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彰显徽风皖韵的新气象。
“体验+”重构文旅新业态
黟县宏村镇龙江村,一座明清老宅里,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的当地代表性传承人申易鑫手握一柄方锤,在一团粘糯滋润的墨坯上反复锤敲,向围坐身旁的亲子家庭演示徽墨制作技艺。案几上,斑驳的制墨工具,诉说着徽墨传承的千年时光。
申易鑫所在的这座老宅是一家主打非遗体验的主题民宿。“人们来徽州,最想触摸到鲜活的文化。”黄山市文旅局局长程燕说,黄山市是徽州文化发源地,拥有 310 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6 处省级传统村落、4100 多处历史建筑、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旅创新的“破题点”。
皓月当空,灯影摇曳,唢呐声划破夜空。位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的徽州府衙内,沉浸式实景演出《徽州府有喜》如约而至。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蓝本,依托徽派建筑群,让观众随剧情移步换景,感受古徽州的变迁。古城另一端,徽州历史博物馆内,以馆藏一级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为起点,观众手持通关文牒,体验古代文人高中进士后的游街盛景。
这种方式很有代入感,让游客走进古建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徽州历史文化鲜活地呈现出来。浙江游客赵艳蓉称赞道。
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说,为了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当地还挖掘非遗鱼灯文化,成立鱼灯工坊等非遗实践基地,开展鱼灯舞、鱼服秀等体验项目,打造传统文化的出圈IP。近年来,当地仅非遗鱼灯一项就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0亿元。
2024年,黟县两家特色民宿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带动当地旅游住宿消费 21 亿元。以黟县民宿为代表,安徽打造皖美民宿集聚区 10 个,等级民宿跻身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吸引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
“科技+”打造文旅新产品
佩戴 AR 眼镜“穿越”至水星地下城,沉浸式观测“一日双升”的奇景,全息影像动态还原宇宙大爆炸场景……步入外形如宇宙飞船的安徽首个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仿若开启了一场深空漫步之旅,科技与艺术的碰撞让游客惊叹“撞见了超乎想象的科学之美”。
深空探测是我省着力打造的科创高地之一,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就落户合肥。“科里科气”这个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正成为合肥涵养城市文化、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依托。
2024 年 11 月,合肥市与深空探测实验室携手打造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艺术馆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也为公众架起深空探测科普的桥梁。”深空探测实验室工程师石萌表示,作为合肥“科创科普游”的打卡点,截至今年3月,艺术馆已接待超万人次。
瞄准“科技+文旅”,合肥依托人造太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平台及无人驾驶、载人无人飞行等科技应用新场景等,打造了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基地,开辟了科幻新天地、科技新能源、科普新生态等百余条主题线路,将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文化景点等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旅游新体验。
长江之滨,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景区的千盏彩灯划破夜幕,裸眼 3D 技术在江面“复活”沿江城市的地标,全息投影勾勒出长江千年文脉的流动剪影,游客凭栏可触摸长江文明的脉络;
淮河北岸,阜阳双清湾水街以光影科技将欧阳修、苏轼等历史名人的诗词画赋生动呈现,带给观众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共织的沉浸式漫步体验。
科技正在打破体验边界,催生文旅新生态。近 5 年来,安徽共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6个、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2个。
“红色+”丰富文旅新场景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霍山县落儿岭镇,寂静春风掠过草木葳蕤的崖壁,峡谷里却突然腾起硝烟,一阵阵激烈的枪炮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大型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的演出现场。年轻游客白欣语说,置身现场,数十名战士从山间无畏地冲向敌人时,感觉自己是在历史中震撼的参与者。
“《大别山传奇》去年共演出了600 多场,吸引游客近90万人次。”演出项目主办方六万情峡景区相关负责人饶先耀介绍,“几乎每位来景区游玩的游客都会购票观看。”
安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是徽风皖韵的重要标识。全省共有 31 个革命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6家单位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安徽培育文旅支柱产业的又一着力点。
在逼仄的“监狱”里传递密信,在密室机关里破译摩尔斯电码,在繁华“酒楼”里寻找接头人……在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以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由六安市与安徽省当代影视创作研究院合作开发创作的密室游戏《红夜》,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
“红色+”的文旅创新热潮点燃了地方文旅产业的新引擎,把红色文旅资源与音乐节、思政课、文体赛事等更多新场景结合起来,为红色文旅产业注入更多活力。2024 年安徽全省红色旅游市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5%和44.7%。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是安徽文旅融合的优势资源和抓手。”安徽省文旅厅厅长周明洁认为,当前安徽正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创新“红色+”形式拓展文旅新场景,文旅“新三样”方兴未艾,让徽风皖韵焕发时代活力,加速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杨玉华 刘美子 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