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5-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淮北选煤厂“银幕课堂”开讲

    摘要:“请大家注意!飞机即将进入雷暴区域……”近日,在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会议室里,《中国机长》的紧张画面吸引着全场46名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的目光。随着影片中机组人员冷静应对危机的场景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

  • 大型原创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在安庆首演

    摘要:本报讯5月9日,大型原创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成功首演。黄梅戏《延年和乔年》以细腻笔触和真挚情感,生动展现了陈延年、陈乔年与父亲陈独秀之间那段交织着亲情、信仰与革命理想的感人故事。剧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开馆试运营

    摘要:本报讯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包括玉龙、玉鹰在内的约1100件珍贵文物将展出。5月9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博物馆开馆试运营有关情况。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 “千秋对话诗韵宿州”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即将启幕

    摘要:本报讯“千秋对话诗韵宿州”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将于5月16日至17日举办。宿州市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青少年时期生活成长于宿州古符离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宿州创作大量诗篇,“离离原上草,一岁

  • 《屈原·出陵阳记》首演

    摘要:5月9日晚,青阳县青阳腔博物馆小剧场座无虚席,新编历史题材小戏《屈原·出陵阳记》首演。该剧以屈原流放陵阳九年为背景,借青阳腔展现其爱国情怀。作为青阳县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重点项目,主创团队耗时半年打磨,聚

  • 2025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开赛

    摘要:5月11日,由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暨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开赛。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00名自行车运动

  • 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摘要: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近期相继揭晓。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期次:第8576期   

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4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近期相继揭晓。

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均同步入选了“六大”和“十大”。四处遗址分处东西,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各有特色,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密码?

实证文明宏大气象

从江南丘陵到黄土高坡,从关中平原到淮河之滨,四处遗址实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宏大气象。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研究馆员说,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为1万年文化史提供的重要实证。

寺洼遗址则为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它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发现了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副研究员说,寺洼遗址发现的三重长方形“围壕(沟)”是一项精心规划的大型工程,体现了马家窑社会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能力。

从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周原考古首次发现了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表示,新发现的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地,这里就是周人在灭商之前的定居地。

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它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展现理念守正创新

理念源自实践积累,而理念变化也会推动实践创新,纵观四处遗址的考古工作,也体现出理念的不断拓展、守正创新。

下汤遗址总体上呈现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仲召兵介绍说,考古理念力求聚落考古与系统化多学科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为复原和重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学术支撑和方法论范例。”仲召兵说。

“‘大遗址’更像一个城市,牵扯方方面面的内容。现在就是通过适当的考古工作,尽可能全面地去认识这个遗址,探讨其深层次的内涵。”郭志委说,考古队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系统性发掘和研究为特色的“大遗址考古”理念,更多关注遗址所处的大环境、大格局,先把遗址的框架性内容认识清楚。

从寻找周人早期都邑,到抢救性发掘青铜器窖藏,再到发掘大型遗址逐渐厘清周原布局,建立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种建荣回顾说,周原考古已有8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理论不断完善拓展的历程。

在当下的考古理念中,保护与挖掘同等重要。武王墩一号墓从发掘之始便制定多学科协同的发掘与保护预案:掘土阶段,采用类似“CT”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土下情况,确保挖掘的安全;椁室内的自动喷淋系统持续工作,为椁室内保湿和抑菌防霉;不少脆弱文物出土后,被第一时间送至低氧灭菌室内;文物出土后,考古队员会用薄荷醇给它们“穿上”一副临时“盔甲”……

持续讲好文物故事

既有问题得到解决,新生问题又会浮现,这是考古工作的常态。

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中,下汤遗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仲召兵说,下汤遗址还计划进行持续的系统发掘和研究,把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研究得更为清楚。

“下一步需要把围壕(沟)内侧的聚落内容搞清楚,厘清其具体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在围壕(沟)外围寻找其他重要线索,比如同时期大型建筑或设施、马家窑类型墓地等。”郭志委介绍说。

周原考古同样需要进一步厘清各区域的功能。种建荣说,要进一步研究最新发现的“三重城”的走向,以及城门结构、城内建筑分布及各区域功能。同时,要结合西周考古的整体资料进行阐释研究,将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周原遗址相关课题。

遗址和文物是历史的“无声的见证者”,让它们“开口说话”,讲好文物故事,是考古的重要目标。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收尾,与公众见面是武王墩一号墓遗址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根据规划,它的周边将兴建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包括考古工作站、展示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推动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活化利用。

其中,“淮南武王墩遗址博物馆”预计2027年年底前完工。届时,公众可以到现场感受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新华社记者 冯源 杨一苗 何问 屈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