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皖东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位于滁州市的苏皖省际毗邻区域内,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光伏企业生产线上,AGV 物流小车来回穿梭运送零部件;芯片工厂仓库里,排列整齐的芯片产品正在整装待发;科技园里,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大数据算法解决方案……这一幕幕场景,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注脚,也见证着安徽滁州与江苏南京这对省际“好邻居”双向奔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合伙人”。
近年来,滁州市始终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以“融圈进群”为方向,借东风、搭平台、促合作,推动招大引强活力迸发、产业合作如火如荼、民生互惠富有温度,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聚焦“双招双引”创新发展动能更强劲
走进滁州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款“低空经济智能巡警”平台颇为亮眼。
据了解,该平台通过 AI 大模型和小目标识别算法技术“空对空”自主识别、动态锁定闯入禁飞区的飞行器并进行驱离;在复杂环境中精准找到“黑飞”操控者,有效解决低空经济领域的监管难题。目前,这款“多模态大模型+无人机”解决方案已完成全方位测试,即将投入正式使用。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滁州市深入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各类实习实践基地 400 多个,全市已获批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13家。
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滁州“双向奔赴”,为滁州科技和产业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4 年,滁州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新引进高层次人才 663 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1万人。新入选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数、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 2 位。连续 3 年成为全省人口净流入3个城市之一,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
据统计,2021年到2024年,滁州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超 800 个、实际到位资金居全省第一。众多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为滁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产业合伙”协调发展前景更广阔
位于滁州市来安县东南部的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与南京江北新区一河之隔,从这里驱车30分钟即可到达南京市区。近年来,来安县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推动与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
在位于该功能区的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30 条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600 多台物流机器人来回穿梭,历经硅片的切割、清洗到电池片的制造等环节后,一块块光伏电池片从这里接续下线。
“我们在滁州总投资 126 亿元的年产 18GW 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智慧工厂项目,日产 700 万片电池片,集团研发总部也落户滁州生产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建波介绍,滁州已形成光伏产业所涉及上中下游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给了企业在滁州继续加强产线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的信心。
从落地生根到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像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这一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在滁州这片发展热土上成长起来。
“总部研发在浦口、生产制造在南谯”。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积极推动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从“点上开花”迈向“链上成景”。截至2024年底,全区纳入产业库统计的1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营收)48.75 亿元、同比增长约84%,成为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芯”高地正在皖苏交界处崛起。
聚焦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成果更丰硕
在滁州,全面覆盖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日益密切的医疗教育服务、越织越密的“零距离”交通网……长三角一体化正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加快推进,两地居民看病就医更方便。据滁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大力支持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等形式,与长三角各大医院合作。截至2024年底,滁州市累计签约合作项目424个,包括设立分院3家、医联体55家、分中心 33 个、科室合作 66 个、专家工作室 74 个、专科联盟101个,实现共建共享市域全覆盖。
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同时,滁州市还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界发展、交通先行”。滁宁城际铁路安徽段正式运营、宁滁毗邻公交班线已达7条、汊河船闸开展试运营、明光通用机场建成、宁洛高速改扩建提前通车……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愈来愈快,滁州与南京两座城市正由“好邻居”悄然变成“一家人”。
此外,滁州市还不断优化“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为企业提供政策、人才、金融、科创等72项“一站式”服务。深化跨区域政务服务合作,在全市行政服务窗口已实现 148 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72项事项南京都市圈“跨域通办”。(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