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苍翠的松柏,炽热的阳光照在地上。夏日午后尽管闷热,但孙孝刚和邵富恩依然手持镰刀、抹布,清理着墓穴周边的杂草,擦拭着墓碑。
这是一处已有 60 多年历史的烈士陵园,12位烈士长眠于此。抗日老兵邵国敏义务看守陵园半个多世纪。如今,年过九旬的他,身体每况愈下。守护烈士的责任便移交到他的邻居——退伍老兵孙孝刚手中,让烈士的故事、英雄的精神赓续……
不能忘却的往事
曹集镇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陵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纪念碑下,12座烈士墓由西向东依次排开,墓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和籍贯,他们中有的是阜南本地人,有的是湖南、广东、江苏等地人,还有一座无名烈士墓碑。
“从我记事起,就经常跟着父亲来,每次他都非常严肃。”97 岁的邵国敏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他的儿子邵富恩介绍,在他的记忆里,几乎每天父亲都会到这里转一转,擦擦墓碑,清理杂草。“我常看见他蹲在墓碑前自言自语,偶尔用手背擦擦脸,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泪水……”
小时候,邵富恩偶尔会因为淘气弄脏墓碑,平时一向和蔼的父亲总会大声呵斥他,甚至会拉着他回家狠狠教训一顿。久而久之,邵富恩便明白了烈士陵园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也从父亲那里了解到深埋在地下烈士的故事……
1948年3月,曹集区人民政府成立,临时驻地在郭圩孜。曹集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一方面组织人力打倒地主恶霸,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支援淮海战役前线,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新生的曹集区人民政府通过开展活动打击了地主恶霸,也遭到了他们的仇视。地方土匪为搞垮曹集区人民政府,指示亲信混进刚组建的曹集区中队,伺机窃取情报。
1949 年 1 月 17 日,曹集区相关领导前往外地开会。得知区政府内部空虚,匪首卢祥云与潜伏在区中队内的奸细里应外合,于当日23时左右,带领300余人赶到郭圩孜。奸细偷偷打开寨门,土匪蜂拥而入。
“那时战士们还在睡觉,土匪就在奸细的带领下,朝床上的战士开枪……”邵富恩说,被惊醒后的战士奋起搏斗,但敌众我寡,最终除少数战士突围外,其他人或牺牲或被俘。事后经过确认,当夜共有22人牺牲。
为纪念郭圩孜惨案中牺牲的烈士,8年后,当地政府建了曹集镇革命烈士陵园,除了10位当地烈士的遗体被家人带走安葬,其余12位烈士长眠于此。
50多年的义务守护
惨案发生那年,邵国敏25岁。他祖籍河南省鹿邑县,自幼跟着父母外出讨饭,在阜南乡下长大。1942年,18岁的邵国敏报名参军,参加了抗日战争,曾在山东与日军交战。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阜南县。朝鲜战争爆发,他又积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工人。
1962 年,邵国敏搬到阜南县曹集,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了发生于建国前的那场惨案。出于对烈士的敬仰,他开始义务看守烈士陵园,每天为陵园打扫卫生。这一守,就是50多年。
让邵富恩至今难忘的是,上世纪 80 年代,父亲为给烈士立墓碑,独自拉着架车购买了 12 块石碑,每块重约300多斤,他分5次才拉完。
好邻居接力守陵
去年开始,邵国敏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记忆力衰退得厉害。他最担心的是,今后陵园谁来守护?
“因为家里人多事杂,我没法做到像父亲那样全身心地看守陵园,希望有更合适的人接过这个接力棒,但闲时我也会来帮忙。”邵富恩说。
这一切,邵国敏的邻居孙孝刚看在眼里。
孙孝刚也是一位退伍军人,今年57岁的他还上过战场。“没有经历过战争,你就无法想象战争有多惨烈。”在一次作战中,孙孝刚曾亲眼目睹连队的两名战友牺牲,对于烈士他有着与邵国敏一样的敬仰之情。
邵国敏数十年如一日义务守陵,让孙孝刚很是敬佩。今年 2 月份,村里询问孙孝刚是否愿意接力守护陵园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接过邵国敏保管大半生的陵园钥匙,他成为烈士陵园的第二任守陵人。(任刚 田鋆生/文 王军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