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3-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书画抗“疫”致敬逆行者

    摘要:《脚步轻轻》《再见妈妈》毫端迭出影重重,银甲焕然灿若虹。纵使阿谁浑不辨,无疆大爱战疫中。周先明/作画  梁久朝/题诗;

  • 马钢职工镜头下的抗“疫”阻击战

    摘要:《关爱在现场》姜宁/摄《热血助抗“疫”》许日葵/摄《战疫情  保生产》孙义波/摄近日,马钢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与新闻中心联合开展“抗击疫情  马钢在行动”随手拍征集活动,动员职工用短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刻铜作品颂勇士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杜平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杜平刻铜肖像《钟南山院士》此次疫情期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杜平夜以继日,

  • 徽州板凳龙舞出民俗风

    摘要:○气势磅礴的徽州板凳龙徽州板凳龙流传于黄山市一带,因其龙身由一条条改良的长板凳首尾相接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2009年入选安徽省非遗名录。徽州板凳龙表演是聚族而居的徽州村民在

  • 亳州原创歌曲走出国门抗“疫”

    摘要:“那是你无力的手在呼救/那是你无奈的心在颤抖/疫情来临正是意志最顽强的时候/生命要靠信念来坚守……”这首歌叫《战疫情,手拉手》,是疫情期间,亳州知名词作家毛新安创作的第三首战“疫”歌曲。创作完成后,毛

放大 缩小 默认

徽州板凳龙舞出民俗风

   期次:第7312期   

○气势磅礴的徽州板凳龙

徽州板凳龙流传于黄山市一带,因其龙身由一条条改良的长板凳首尾相接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2009年入选安徽省非遗名录。徽州板凳龙表演是聚族而居的徽州村民在每年的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时举行的民俗活动,涵盖“做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等内容。

“做龙”是徽州板凳龙表演的前期准备。通常,板凳龙的龙头和龙尾由各村邀请专业匠人制作,敬奉于祠堂里供村民欣赏备用;龙身则化整为零,根据族长给出的统一尺寸与样式由各家各户自行制作,由族长验收。每段龙身均由板凳、手柄和灯笼三部分组成。板凳凳面首尾两端各凿有圆形洞眼,一端洞眼用于舞龙者穿入手柄,另一端的洞眼则用于与后一龙段手柄的连接。凳面上所装红灯笼的数量各不相同,其蕴涵着的民俗寓意非常有趣。在徽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徽州板凳龙以“灯笼”代“人丁”,每个凳面上红灯笼的数量代表各家男丁的人数。点亮灯笼,寓意着人丁兴旺。“接龙”仪式通常在祠堂前的乡场上举行。每家每户派出一名代表盛装打扮扛着自家的龙段,按辈分大小依次排成长队。族长下令“接龙”,首先接龙头,依次接龙身,每接一段龙身,舞龙者都要高喊一声“接龙啰”,最后接上龙尾。接着,族长下令“点烛”,顿时鼓乐齐鸣,龙身上的红灯笼依次点亮,进而进入“游龙”阶段,舞龙队伍沿着村路蜿蜒经过村里的每家每户。徽州板凳龙的长度由各村户数的多少而定,一般八九十户的村庄连接成的板凳龙通常有100多米长,这也使得游龙的场面十分壮观。

      沿着村路行进的“游龙”,最后要返回乡场中央进行“舞龙”表演。在锣鼓声中,舞龙师傅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或作“神龙出海”,或作“地龙望月”……“舞龙”进入尾声时,族长下令“拆龙”,然后各家各户的舞龙者会迅速拆下自家的龙段,争先恐后地奔跑回家。传说先跑回家者,当年会发财、添丁。

徽州板凳龙以“一丁一凳一小龙”,连成“一村一姓一长龙”,庆佳节、盼兴旺、求发达的民俗意义一直流传至今。

(江志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