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4-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传承红色教育

    摘要:近日,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学校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云课堂”活动,邀请铜闸镇鸭西村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志明通过“云课堂”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欧宗涛张道

  • 祖孙三代奋战抗疫一线

    摘要: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蚌埠市经开区金新社区新新家苑小区就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4人齐上阵,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为疫情防控增添力量与温暖。58岁的邵长岭是蚌埠市税务局的一名工作人

  • 聋哑儿童丢失人工耳蜗众人翻十余吨垃圾帮找回

    摘要:本报讯“非常感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我替孩子谢谢你们!”3月29日,看到失而复得的人工耳蜗外部接收装置,聋哑儿童小童(化名)的父母喜极而泣,不停地向众人表示感谢。当天,亳州高新区城管局环卫车队队长姜

  • 淮南合肥两地实现“生命种子”接力

    摘要:淮南市寿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邸维山(左)准备出发。本报讯4月3日,淮南市淮南西高速入口处,淮南市寿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邸维山向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挥手告别,乘车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

  • 党建引领雁归来乡村振兴人气兴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黄山市徽州区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目标蓝图,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向心力,积极抓好在外乡土人才的培养回引,大力扶持返乡人员创办种养业基地,开办农产品加工厂,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在徽州区1

  • 31名残疾儿童有了免费辅助器具

    摘要:本报讯为帮助残疾儿童恢复和改善肢体功能,3月31日,芜湖市级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项目专家技术组来到鸠江区残联,为残疾儿童进行了免费的辅具适配评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31名残疾儿童进行辅助器具适配评估。据了

  • “实验方舱”助力核酸快检

    摘要:本报讯3月31日,合肥市庐阳区首个移动快速PCR方舱检验实验室在合肥庐阳经开区正式投入试运行。实验室投用后将实现24小时运转,具备日检2万采样管20万人份核酸检测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全区核酸检测速度和疫

  • 接过父亲接力棒,古稀老人守护烈士墓43载

    摘要:本报讯3月29日7时许,在安庆市怀宁县雷埠乡牛店村郝晓辉烈士墓前,郝海珠正擦洗着墓碑,墓碑周围被清扫得干干净净。这是他义务为烈士守墓的第43个年头。“清明节快到了,这些天有不少干部群众、学生来祭扫烈士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山市徽州区

党建引领雁归来乡村振兴人气兴

   期次:第7811期   

本报讯 今年以来,黄山市徽州区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目标蓝图,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向心力,积极抓好在外乡土人才的培养回引,大力扶持返乡人员创办种养业基地,开办农产品加工厂,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徽州区103省道通往杨村乡梅川村的乡村道路边,有个“龙坦渔乐庄园”,偌大的水面,水质清澈,鱼儿游动,四周环境幽雅,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垂钓休闲。创办该庄园的是杨村乡梅川村村民谢华峰,原先在外做生意,前两年,乡里实施的“徽商回归工程”让他产生了返乡养鱼创业的想法。2019年,梅川村实施龙坦特色产业基地项目,在初步建成 14 亩垂钓中心后,谢华峰与村里达成租赁协议,开始走上返乡创业路。从去年10月庄园开放以来,目前已经实现收入8万多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土地、砌河坝、无线网、电等问题,村里都一一为我们解决了。”谢华峰表示,庄园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3万元的收入。如今,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谢华峰已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的干劲也更足了。

“今年准备再建几个小鱼池,把泉水鱼养起来,后期计划兴建一个农家乐,吸引更多游客到我们梅川村来游玩。”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针对农村人才出去多回来少的客观实际,徽州区把做好“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深入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为抓手,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持续推进“徽商回归工程”,广泛联系在外能人,传递组织上的关爱,介绍本地的优势,为在外能人回乡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牵线搭桥、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成为返乡创业人员的坚强后盾。徽州区也以党建引领和实打实的暖心举措,吸引了一批批在外党员、能人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返乡创业,用自己的所学特长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杨村乡山口村居家就业点,当地妇女正忙着加工卷帘产品,她们和车间工人一样,每月拿计件工资。

“以前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月收入 3000 元左右。”村民王英梅一边打包一边对笔者说。山口村居家就业点原为杨村乡山口村老茶厂,属于村级资产,多年来一直处于荒废状态。这两年,当地政府先后投入40多万元,按照生产车间建设标准,对老茶厂进行改造提升,并对外招租。这时,在外有着企业管理工作经历的山口村党员朱玉美看好这一机遇,在乡里的支持下,组建居家就业点,打造了 1 条窗帘加工生产线,聘请了9名村民从事窗帘加工工作。居家就业点每月生产500余件窗帘产品,销售约5万元,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给当地村民们提供了“向往的生活”。朱玉美表示,今年准备再上一条生产线,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通过党建引领,这两年我们重点开展了‘我为家乡绘蓝图’‘在外党员、能人返乡创业’‘村级后备力量培育’‘我为岗位添动力’四项行动。”杨村乡党委委员程锡锋说,“我们成功对接联系了 21 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800名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据统计,截至目前,徽州区已有95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创办合作社15家,兴建种养基地12个,带动1800人增收致富。去年,全区4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4252.55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88.59万元。

(谢国洪 姚宏阳 徐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