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9-2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忠诚尽职筑民生用心用情暖民心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诚尽职筑民生用心用情暖民心

——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十年发展成就巡礼

   期次:第7931期   

党 的 十八大以来,面对 复 杂 严 峻的 国 际 环 境和 艰 巨 繁 重的 改 革 发 展稳 定 任 务 及突 如 其 来 的新 冠 肺 炎 疫情,全省各级人 社 部 门 坚持 以 习 近 平新 时 代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思 想 为 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 务 院 和 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凝心聚 力 为 群 众办实事,全省稳就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 各 项 工 作取 得 积 极 成效,为促进全省 经 济 社 会发 展 作 出 积极贡献。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全省就业局势持续平稳

始终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 ,把稳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新推进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强化协同、精准发力,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工作 3 次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是就业促进等暖民心工程成效明显。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暖民心行动,把就业促进放在首位。各级人社部门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推动“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平台,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向社区求职者精准推送“三公里”内岗位信息。动态建立1066户用工服务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大力推进“两保五对接”“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组织烹饪技能竞赛活动,构建徽菜师傅评价体系,打造“新徽菜·名徽厨”安徽品牌。

二是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省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亿元,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培育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增加 67.94 万人,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9.4万人,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36.4:26.3:37.3,调整为2021年的24.2:31.9:43.9,形成“倒金字塔型”的就业结构。就业人口向城市和二三产业集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超过40%,成为就业最大“容纳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更加充分。制定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筑梦江淮的若干措施,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实施“53353”拓岗计划,挖潜开发政策性岗位、国有企业岗位等38万个,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积极组织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搭建精准对接平台,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实施“两张清单”“接您回家”等特色举措,引导和帮扶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就业援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省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深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多渠道分流安置煤炭钢铁行业富余人员,退捕渔民动态转产就业率达到100%。

四是创业活力持续增强。启动实施“创业安徽”行动,出台“皖创22条”,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业集聚,以一流创业环境感召天下英才聚皖创业。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年均开展阶梯式创业培训近10万人次,创新开展“未来新徽商”特训营34期,认定创业大学10所、创业学院40所,切实提升创业能力。联合建设青年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类型、多层级创业孵化平台1200多个,年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亿元,开展创业大赛等多元活动,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各类群体创业活力。搭建长三角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招募2批省级“筑梦”创业导师,认定省级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 6 个。全省市场主体已突破 700 万户,创业企业吸纳就业近八成。

五是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改革,颁布施行《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制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全省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284家,十年来增长1156家。建立“沪苏浙皖结对合作帮扶城市劳务协作联盟”机制,发挥沪苏浙皖结对合作帮扶城市各自优势,利用政府和市场合力,进行劳务对接、开展招才引智,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打造“2+N”招聘品牌。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各项社保待遇切实保障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着力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兜牢民生工作底线。

一是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施,基金实现省级统收统支。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格局全面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妥实施,经办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养老金计发办法落地工作全面推进。建立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工伤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平稳运行,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完善。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二是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至2022年8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 1560.5 万人、3437.59 万人、646.57万人、792.82万人,十年来分别增长776.7万人、87万人、244.42万人、334.89万人。全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5类特殊困难群体110.83万人,实施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1.9亿元。

三是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持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2年以来,连续10年为全省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从2012年的1508元增至2021年的2676元,增长77%。全省共有939.93万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平均养老金每人每月157.4元(不含补发),十年来增长92.4元,增长率142.15%。连续多年调整工伤人员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人均达3261元/月、1287元/月。失业保险金计发比例由最低工资标准的65%提高至90%,平均达1283元/月。

四是服务发展卓有成效。2016年以来,全面落实降低社保费率、调整缴费基数等政策,为企业减少缴费负担累计达317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减、免、缓”等三个方面助力企业缓解经营困难,累计为企业减负达255 亿元,积极为稳定市场主体发展提供“硬核”支撑。大力实施失业保险“护航行动”,截至 2022 年 8 月,累计向56.58万户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09亿元。

五是社保经办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推进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应上尽上”“一网通办”,压缩办理时限、优化办理流程,坚持对标沪苏浙,全面落实经办事项“跨省通办”,为参保群众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十年来全省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22.9 万件,省级鉴定完成率达96.7%。建立 12 部门社会保险基金安全风险防控数据共享比对机制,扎实推进风险防控“进规程、进系统”。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印发社保数据稽核规则,开展社保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规范社保基金委托投资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运营,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居全国靠前位次。十年来,办理跨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92万人次、涉及资金263亿元。

着力提升才智支撑能力 服务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发展总体呈现规模不断壮大、素质大幅提升、结构更趋合理、环境全面优化、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的良好局面。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深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先后出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突出贡献人才奖励、职称制度改革、职业资格清理等 20 余项人才政策。开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会同省委组织部等 19 家单位,共同修订出台了《安徽省江淮优才卡管理办法》。实施“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15 个、流动站 76 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75 个,累计招收博士后 7329 人,我省博士后成长为两院院士的 8 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达451.4 万,十年来累计增长 208.4 万人;获得全国杰出专 业 技 术 人 才 8 人 ,推 荐 评 选 省 突 出 贡 献 人 才 13人。开展专家基层服务活动,年均选派 200 余名专家赴基层开展专项服务。

二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省政府与人社部合作共建安徽技工大省,在全国率先将技能人才培养上升到政府民生工作战略层面,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和职工个人技能提升“展翅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意见。十年来,全省共开展技能评价 545.9 万人次。截至 2021 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增至 612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 183.6 万人,十年分别增长 267 万人、95.6 万人。全省技工院校增至85 所,目前年招生及在校生规模稳居全国第 5 位。我省选手参加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实现金牌零突破;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金牌数居全国第 8 位,被人社部授予“突出贡献奖”。我省新增中华技能大奖 2 人、全国技术能手 61 人、安徽省技能大奖 200 人、江淮杰出工匠 76 人。

三是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深化。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参与完成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健全和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成综合医改、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国有林场、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垂直管理等改革中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创新岗位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岗位动态调控和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持续开展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中小学教师、特岗教师招聘等工作。指导全省稳慎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创新高校院所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行业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依法依规开展表彰奖励,规范管理创建示范活动。

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省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协调劳动关系取得积极成效。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开展“劳动关系服务进万企”活动,加强对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特殊工时审批等事项的监管。持续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集体合同覆盖率稳步提升。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动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覆盖全省130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办法,适时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劳动关系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劳动关系风险防控得到有效强化。

二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开展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建设,依法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十年来全省仲裁结案率平均达 95%以上,调解成功率平均达70%以上。开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标准化建设,90%以上的仲裁院完成标准化建设目标。加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公企业、乡镇(街道)和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开展培树“金牌调解组织”工作,持续开展“百名仲裁员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建成全省统一的仲裁办案信息系统,推进仲裁员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和“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应用,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实现案件受理审理、监督统计等工作信息化。规范调解员仲裁员聘用程序,建立多层次业务培训体系,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专业化调解仲裁队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裁审衔接机制、长三角合作机制和典型案件交流研讨、形势分析研判等多种机制,为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进一步加强。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年度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 98%以上。健全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成立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根治欠薪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贯彻落实举措、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实施办法、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若干措施,健全根治欠薪工作协调联动十项机制。制定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机制,制定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制度,完善长三角地区异地用工情况通报、劳务派遣用工协查等制度。

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紧贴基层群众需求和期盼,切实推动各级人社部门转作风、提效能、增便利、促发展,推进行风建设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

一是人社领域行风建设不断优化。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减证便民”。开展政务事项网上办理,逐项编制政务服务标准化清单,全面认领国家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69项,其中省本级实施事项90项。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制度,推进部门失信联合惩戒。制发全省人社系统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升级版),告知承诺事项“加码”至31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对人社领域涉企经营3项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4个审批事项实行优化。推动行风建设向基层拓展延伸,常态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窗口经办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二是法治人社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省人社厅被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20年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单位”。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出台行政执法公示和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细则,配套制定32个行政许可示范文本,为规范执法提供制度支撑。组织开展人社法治知识网络竞赛活动,我省累计参与答题266738人次,排名全国第8位,省人社厅获得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七五普法”,制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和“十项重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计划,普法任务全部完成,省人社厅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评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三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施“互联网+安徽人社”计划,“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全省人社公共服务“一张网”。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卡等信息系统省集中建设,形成集中整合、协同联动、共建共享新格局。全力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社保卡应用服务范围更广,实现社保卡在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应用、电子社保卡与“安康码”互联互通,开展社保卡“跨省通办”应用推广,推动社保卡窗口向银行网点延伸。至2022年8月底,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5891万人,电子社会保障卡签发人数3416万人,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2015万人。全省常住人口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覆盖率由2012年的19.1%增长到2022年的96%。

四是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成熟,基层服务条件持续改善。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标准化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建设经验成果。实施县(市、区)基层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十年来我省共实施县区级项目 58 个,乡镇级项目 232 个(2012-2016 年实施,其中2012 年县级 13 个)。鼓励支持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与当地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县、乡两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乡、村(社区)综合服务实现全覆盖。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