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2-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春运故事:春运路上的“兄弟连”

    摘要:2024年春运40天,约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等,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历史新高。如此多的出行人次非常考验铁路的运量,上海铁路局合肥机务段的职工们接受住了这次考验,调离191名职工作为助勤列车

  • 寒冬送暖情暖“桑榆”

    摘要: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2月22日,马鞍山和县公安局组织党员团员民警代表前往历阳镇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送去水果、牛奶、围脖等慰问品,与老人一起做汤圆,让老人们真切

  • 合肥包河城管“鏖战”冰雪记

    摘要:截至2月23日深夜12点,合肥市包河区环卫路面队队长张金武当天已经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自下雪以来,这已经是他第三天这样连续加班。作为环湖北路区域路面队长,他所负责的区域包括淝河路大桥、塘西河桥等9座

  • 小平菇撑起美好“致富伞”

    摘要:初春时节,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超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棚内种植的平菇迎来了采摘季与销售“黄金期”,连日来,当地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平菇,及时销往周边各大商超及省城合肥的各大市场。在大棚内,一朵朵灰白扇状的平

  • 两位“中国好人”在新春重逢

    摘要:一位是热心公益、用爱心撑起寒门学子一片天的“中国好人”孙长江,另一位是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的“中国好人”吴秀琴,在龙年新春他们再次重逢,共同续写了好人遇上好人的故事。孙长江,曾任宿松县公安局五里派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平菇撑起美好“致富伞”

   期次:第8276期   

初春时节,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超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棚内种植的平菇迎来了采摘季与销售“黄金期”,连日来,当地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平菇,及时销往周边各大商超及省城合肥的各大市场。

在大棚内,一朵朵灰白扇状的平菇从菌棒两头冒出来,肉质肥厚,长势喜人,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忙碌的村民穿梭其中,采收、装蓝、搬运…现场一派忙碌的劳作景象。

基地负责人王超良正在指导工人采收成熟的平菇:“采菇时,一定要用手往上托一下,然后轻轻旋转,这样采的菇不留菇根,不仅干净,而且省时省力。”

聊起平菇种植,王超良侃侃而谈,其实在种植平菇之前,他一直种植的是大球盖菇,产品主要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丰富的是“国际餐桌”。后来受疫情影响,他改行种植平菇。王超良说:“之所以种植平菇,是因为平菇具有易种植、产量高、肉质滑嫩、营养丰富等特点,而且浑身上下都是宝,是餐桌上的美味佳品,颇受消费者青睐。”

“刚开始种植,对温湿度掌控不好,造成出菇慢、品相差。”在平菇种植的起步阶段,王超良遇到了一些困难。后来,经过了解,王超良得知阜阳市颍东区有科技特派员和蔬菜专家可以上门指导,便把他们请来了。一回生二回熟,就这样,经过科技特派员的多次上门指导,从光照补充、控温控湿、肥水管理等技术环节都得到了充分的改善,技术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平菇的出菇率及品质,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王超良慢慢地解开了平菇的种植密码,更进一步解开了他的“财富密码”。

“这一季平菇是去年 8 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分批种植的。共有5个大棚,占地3.5亩,大概有7万多个菌棒。”谈话间,王超良算了一笔经济账,“这一茬平菇长势还可以,每个棒的产量都在半斤以上。第一茬采摘正赶上春节前上市,地头批发价每斤至少 3 元,现在虽说价格降了一些,每斤也在1.5元左右,种植一季能采3至4茬,1个棒能产 2.5 斤上下,按亩产 50000 斤计算,去掉建棚、菌种、人工等费用,每亩利润在 1 万元以上。”

因为种植平菇用工量相对集中,所以采取错时种植,避免管理、采收人员不足问题。“说到底,种植得再多我也只是一个农户,要控制成本,大家挣钱都不容易。”王超良笑道。

平菇收获期技术要求不高,人人都可以干,这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村民王敏华正在大棚里干活,只见她熟练地用手一旋一拧,碗口大的平菇就轻轻松松采下来了。“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既挣了钱,又顾了家,啥都不耽误呀!”王敏华笑呵呵地说。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王超良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平菇种植面积,同时带动周边有意愿的乡邻参与种植,并通过统种统管、订单销售等路径,拓宽销售渠道,让小平菇成为村民们的“致富伞”。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阜阳市颍东区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区共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 15 家,年产量超 500吨,年产值约 2000 万元,带动当地近 200 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宿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