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展厅里的《郑寒》展板
12月10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市举办,被誉作“用刻刀与砚石对话”的国家级“非遗”歙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大国工匠郑寒先生,应邀参加了这次意义不凡的大会,并以特邀颁奖嘉宾的身份在闭幕式上为珠宝加工(国赛精选)项目获奖选手颁奖。
砚雕艺人的成长
郑寒出生在我省歙县唐里村,刚刚步入天命之年的他从事砚雕的历史却有38年之久。
郑寒从小就擅长画画、喜欢雕刻,家乡精美的徽派木雕、石雕和砖雕,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郑寒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出现在他13岁那年。歙县杞梓里文化站站长傅炳奎下乡调研,偶然从乡政府的宣传栏里看到了郑寒的美术作品,觉得郑寒是块好材料,主动提出教他国画。郑寒说,当时的激动之情至今难忘。从此,他开始了为期3年的学画生涯。每个星期天他都去傅老师那儿学画,从唐里村到杞梓里文化站,要徒步跋涉30公里的山路,他每次都是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家。郑寒说:“那段‘两头黑’的习画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且快乐的日子。”
郑寒遇到的另一位伯乐是他的中学校长方钦淦,在方校长的推荐下,郑寒初中毕业后便获得了向砚雕名家方钦树、方见尘学习砚雕技艺的宝贵机会。当时的方钦树是县黄梅戏剧团的美工师,方见尘是县歙砚厂的砚雕师。因此,郑寒跟随两位师父画过大型布景,也接触过歙砚初坯的雕琢,在舞台美术与工艺美术的世界里逐渐成长。郑寒凭借他的悟性与刻苦,成为歙砚厂里能够独当一面的新秀。
1986年,郑寒第一次独立完成了长1.5米、宽0.7米、重达800斤的《八百里黄山图》歙砚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数次到黄山风景区写生搜集材料,足足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雕刻完成。这件巨砚作品被黄山风景区博物馆珍藏。
两次制作国礼
经过几千方歙砚作品的创作磨砺,郑寒的作品逐渐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跻身当代砚雕名家行列。他的砚雕精品展览曾多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等地举办,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他制作的砚雕作品不仅被博物馆和收藏家广为收藏,而且还曾在1997年、2004年两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1997年4月,第三次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会议在黄山市举行,黄山市推荐了歙砚作为国家领导人访日的礼品。由郑寒和周小林联袂创作的《黄山胜迹印痕砚》获选成为国礼。2004年适值中法建交40周年,郑寒的歙砚再次被选为国礼。作为此次国礼《翰墨清远》文房四宝盒的中心构件——歙砚,他提交了《中国龙砚》的设计方案,立足传统题材“龙砚雕刻”,做出大胆创新。他在克服俗气、务求大气、巧借御气、捕捉灵气上狠下功夫,制作的两方《中国龙砚》外形相似、尺寸相近,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在砚石石料方面,一方为上乘老坑眉纹,一方为上乘老坑金星、金晕。龙砚利用似烟笼淡眉、若隐若现的天然纹理,酿就“云横潭静、庄严沉雄”之妙境,并利用天然金晕处理成如意祥云、天然金星处理成满天飞雨,酿就“龙翔九天、吞云吐雨”之气势。
传承与发扬
郑寒不仅专心于自己的歙砚设计、雕刻和研究工作,还采用多种方式推进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如将歙砚制作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出一些具有时尚元素的歙砚作品,使传统的歙砚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另外,他还撰写了《浅谈砚雕艺术的风格与特点》《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等研究论文,出版了《郑寒砚集》等专著,推动了业界对于歙砚制作技艺的研究。此外,他还利用上海世博会、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等各大展览会宣传和推广歙砚制作技艺以及歙砚文化。
郑寒传承心切,不断发现、培养砚雕新秀。对于每一个前来拜师者,他都给予系统的砚雕技艺培训,不惜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技艺秘诀悉数传授。为杜绝急功近利者,他收徒时,首先要经过为期3年的观察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砚雕基本功,能“得其法,会其意”者,方能拜其为师。郑寒大师常对徒弟们说:“砚如其人,在砚雕艺术面前,来不得半点慵懒与虚伪;慵懒与虚伪的人,是雕不出好砚、名砚的。”
(江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