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成立宿松支部
宿松手工业工人何铎、钟国汉,青年学生谭舜华、张曙明、宗玉衡等人,深受徐文藻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经过组织严格培养、考察,1926 年底,徐文藻和时任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书记李实秋介绍钟国汉、何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远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的共产党员周绍南也回到宿松,与徐文藻并肩战斗。
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根据宿松党员发展情况,按照党的“四大”章程规定:“各农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决定在宿松建立一个独立支部,隶属中共黄梅县三区区委。1927 年元月,在李实秋主持下,中共宿松支部在县城天主堂成立,徐文藻任支部书记,党员4人。支部成立后,徐文藻又培养介绍谭舜华等人入党。
为了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徐文藻利用寒假时间,住在叔父在县城的塾馆,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天寒地冻,组织城里的青年学生、进步人士进行秘密集会,频繁开展革命活动,参加者多时达 200 余人。腐朽的县公署得知后,派出卫队将“首犯”徐文藻逮捕入狱,对他严刑逼供,但没有撼动他的革命意志。后县公署迫于北伐军雄踞鄂东、威震宿松的革命形势,只得将他释放。“革命重兴,革除旧习;共和再造,共乐新年。”徐文藻出狱回家时,已临除夕,他奋笔疾书,题写了这副春联,表达他对封建旧习的憎恶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徐文藻烈士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数本写有徐文藻烈士生平事迹的书籍。细细品味书中文字,一个慷慨激昂、热血澎湃的革命者形象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
凛然就义铭志
1927 年 2 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第二两师,在军长李宗仁指挥下,由黄梅挺进宿松,并成立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和工、农、商、青、妇等各界民众团体。徐文藻担任县党部常委,主持全面工作。期间,县党部与各界团体多次举行声势浩大的民众聚会游行活动,在县城掀起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广大民众迅猛觉醒,纷纷告发作恶多端、恶贯满盈的县商会会长高保祺及其子高谷生。在徐文藻的组织领导下,经省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同意,4月 6 月,县党部组织审判委员会在县城老厅广场举行公判大会,将高氏父子就地处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徽上下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清党”的白色恐怖之中。面对强大的反革命逆流,徐文藻毫不畏惧,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左派)与宿松国民党右派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5月17日,在国民党省党部(左派)领导和驻宿松的北伐军领导支持下,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在县城天主堂前召开2000多人参加的讨蒋大会,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种种罪行。
随着反革命逆流一浪高过一浪,宿松国民党右派势力与安徽省国民党反动派勾结,企图推翻以徐文藻为首的县党部,革命形势相当严峻。这时,国民党安徽左派党部领导前来宿松视察,见情况非常危险,便力劝徐文藻立即离开宿松,暂时避一避。徐文藻听后却说:“革命不成功,我决不离开宿松。”
1927年5月28日,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反动军队前来宿松镇压革命,制造了宿松“五﹒二八”惨案。徐文藻、钟国汉、何瀛等人被捕入狱。29日下午,敌人将徐文藻、钟国汉押至县城老厅刑场。临刑前,徐文藻大义凛然,铁骨铮铮,从容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号召宿松民众行动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万岁!”
“革命成功万岁!”的口号声中,把自己 23岁的青春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传承红色精神
在徐文藻烈士纪念馆内,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徐文藻的模拟画像,以及一段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字,向人们诉说着这位革命先烈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原佐坝乡人大主任殷的枝老人介绍,徐文藻既是安徽的烈士,也是湖北的烈士,他是在湖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并从湖北把革命火种传播到了宿松,为了传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2002 年县委县政府为他建造了烈士陵园,2004年又在梅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他修建了纪念馆。
如今,徐文藻烈士陵园已是安徽、湖北两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以及平常开展入党、入团、入少先队等宣誓活动,两地的人们都要前来参观瞻仰。
汪捍中说,徐文藻烈士的革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梅园村人,已去世十几年的叶天寿老人,曾多次被评为县、地区劳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期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积极带领村民修筑村里水库和机站,还平整良田六百余亩,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3月,年过六旬的老党员汪献成,跳入冰凉的河水之中,将一名落水老人救起,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名共产党员的英勇本色。五十出头的老党员洪二民,在外创业成功后不忘回报家乡,捐款 30 多万元支援家乡美丽乡村建设。“我是听着徐文藻烈士的故事长大的,受他的精神影响,我 20 多岁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乎年年都被组织上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前不久,梅园村94岁高龄、有着66年党龄的邓和明老人,将他珍藏的22张奖状全部捐给村党组织,老人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些奖状,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奋斗史。
红色基因一代一代赓续,英雄篇章一代一代书写。如今,梅园村已成立总党支 1 个、支部 3 个,党员队伍发展到132人,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从动荡不安到国泰民安,从贫穷落后到国强民富,从星星之火到英雄辈出……在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下,梅园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到处都是漂亮的楼房,到处都是宽阔的水泥路,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烈士的遗愿在皖西南大地上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魏如冰 通讯员 孙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