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庆市宿松县下仓镇下仓埠社区,有位名叫康春华的老铁匠,今年 70 岁,坚守打铁这门手艺已有 50 年,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技艺。“叮当、叮当……”近日,笔者步入下仓埠社区老街,便听到清脆的打铁声。循声望去,一间砖瓦结构的旧房子里,康春华正用铁钳将火炉中烧得通红的铁夹出放在铁砧上,抡起铁锤反复锻打。走进康春华的铁匠铺,只见一只风箱架在一个用方砖砌成的炉子旁,炉中的火烧得正旺,屋内的墙壁上,挂满了打好的菜刀、铁钉、铁耙、铁锹、船锚等铁器成品。
1968年,16岁的康春华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铁手艺。打铁虽苦,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1971年,他凭着打铁手艺,进入公社农机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1986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在下仓埠社区老街租屋开了一家铁匠铺。老街坐落在黄湖湖畔,那时的下仓埠社区渔业兴旺,家家以渔为业,户户都造渔船,而造木船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铁钉,以及固定船只的铁链、船锚,这些都要靠铁匠手工打制。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老街共有十几家铁匠铺,每家铺子的生意都很红火,康春华正是靠着忙不完的打铁生意,养活了一家子。“以往每年这个时候,铁匠铺都非常忙碌,家家户户都要趁渔船上岸‘歇伏’时机,找铁匠打制铁钉、整修船体。”康春华说,过去,每年夏季他都要打制数千斤铁钉,但后来铁皮船逐渐增多,木船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大湖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当地从事渔业的人越来越少,打制铁器的生意随之减少,现在一年都打不了十几斤铁钉。由于生意不好,同行纷纷另谋出路。如今,老街只剩下康春华一家铁匠铺。“大家都关门歇业了,你为何还在坚持?”笔者问道。“如今家里孩子都大了,不再靠我一个人挣钱了,我自己也舍不得丢掉这门手艺。再说,还有许多老客户需要我帮他们修理农具。”康春华说。十几年前,就有人邀他一起外出务工,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舍不得关掉铺子。虽然铺子的生意不如以前,但每天都有人上门找他修补磨损的农具,像铁锹、锄头这些农具,只能靠人工修补,机器代替不了。
康春华说,手艺人要诚信经营、精益求精。为了保证打制出上乘的铁器,无论是在选料上,还是在切割、锤炼、煅烧、淬练等工序上,他都会做到精益求精,先裁料后打胚,点完焊再继续锤打,最后慢慢修正,反反复复差不多要几十遍。
由于手艺精、讲诚信、价格合理,当地居民都喜欢找康春华打制铁器、修补农具。上世纪 90 年代,康春华也曾带过几个徒弟,然而,由于吃不了这份苦,再加上传统手工作坊逐渐衰落,他们都没能坚持下来。
如今,康春华身体硬朗,抡起锤子仍比一般的年轻人厉害。
“即使到了 80 岁,只要身体能跟上,我还会继续打下去……”50年的坚持,对康春华而言,打铁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对匠心的坚守。
(孙春旺 罗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