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淮北梆子戏《王家坝》是一部体现阜阳城市精神的文艺力作。作为“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2021 年度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项目”,7月22 日晚,大型淮北梆子戏《王家坝》在阜阳师范大学体育中心剧场首演,受到省内外专家、文艺界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王家坝》是怎样炼成的?笔者就此专访了《王家坝》的主创和演职人员,听他们讲述这部100多人参与演出的梆子戏背后的故事。
剧本:反复修改十余稿
2020 年 7 月 20 日,按照国家防总命令,王家坝闸缓缓开启,浑黄的淮河水如脱缰野马,翻滚着涌入蒙洼蓄洪区。一时间,王家坝精神再次走进全国人民视野,感动、赞叹、关怀……都转化为对王家坝人民的称赞和牵挂。弘扬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成为大型淮北梆子戏《王家坝》创作的核心主题,不但要体现淮河治理巨大成效,而且要弘扬蒙洼儿女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怀。
2020年6月,接到《王家坝》剧本创作任务时,阜阳市演艺公司编剧徐亭松一口应下:“题材重大,故事感人,我一定要用心用情,把剧本创作好。”
创作剧本,需要阅读大量资料,精心构思情节。但是,在描述王家坝群众的生活故事时,徐亭松陷入了迷茫:“看了资料后发现,生活琐事很多,矛盾冲突太小,没法使剧情丰富感人。一时写不下去了,非常痛苦。”
为寻找创作灵感,徐亭松干脆放下笔头,深入王家坝实地采风。与庄台上一位60 多岁的老太太交谈时,徐亭松得知,老人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不仅庄台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她的孙子也即将结婚,一家人十分幸福。“以前哪有小姑娘愿意嫁到蒙洼来,现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到这番话,徐亭松找到了创作方向:“把全剧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以青年人的婚恋情况,反映王家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另一条线,通过抗洪抢险,展现军民团结、共同抗洪的顽强品质。”
历时一年,修改十余稿,《王家坝》剧本初稿才算完成。为提高剧本质量,阜阳市演艺公司董事长李奎升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点评,然后反复打磨,直到专家组全部给予好评后,今年6月初才正式排练。
排练:一百多人三班倒
作为导演,张占忠接到剧本后非常兴奋。“2020 年蓄洪时,我更加了解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产生了导演这部剧的念头。通读剧本后,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整体立意,都让我下决心把这部剧排练好。”张占忠说。
演员进组后,他没有急于排练,而是带着全体主创人员到王家坝实地采风,深入了解王家坝的风土人情。为期 40 天的排练中,张占忠每天带着全体演员排练十几个小时,综合调度表演、化妆、造型、舞美、音乐等,力图通过二度创作把剧本内容更好呈现在舞台上。
31 岁的康沙沙是一位拥有十几年演出经验的“老演员”,虽身经百“战”,但当接到《王家坝》剧本时,她心里依然忐忑不安。
“以前没演过这种类型的角色,而且女支书的身份与自己真实生活差距较大,对王家坝的了解也不多,对我来说是个很大挑战。”
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贴近生活,康沙沙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王家坝的新闻报道,并深入王家坝采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走访村民和村干部,让自己尽快找到当“村支书”的感觉。康沙沙说,王家坝的故事,全国人民关注,一定要把柳叶这个角色诠释到位。
一部好剧,主演固然重要,但离不开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
《王家坝》剧组共有演职人员100多名,6月12日正式排练,历时40 多天完成。导演张占忠告诉笔者:“所有演职人员都很努力,夏日炎炎,他们顶着高温天气,从上午到晚上连续三班倒,一天排练十几个小时,有的演员嗓子都累哑了,但依然坚持,大家都很敬业。”
演出:专家观众给好评
7 月 22 日晚,《王家坝》首演结束后,现场观看的 6 名专家和部分演职人员立即在舞台侧方会议室碰头,趁观看后的激动之情再次研讨交流。
国家一级导演潘昱竹说:“这部剧主题好、舞美好、灯光音乐以及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小片段反映大事件,小人物有大格局,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值得点赞。”
从最初创作到后期排练,每个环节,阜阳市演艺公司董事长李奎升都参与其中,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演出时,李奎升坐在观众席上,从头到尾看完整场演出,满怀期待和欣慰。
“这是一部集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大戏,看起来是在诠释王家坝,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温暖情怀。”李奎升说。首演后,全体演职人员还要再次修改薄弱环节,希望《王家坝》能走上更大的舞台,让全国观众都能了解王家坝精神。
(潘金铭 徐伟伟/文 庞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