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这座长江南岸的山城,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浇铸之后,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城市。发展之快,让人禁不住留恋和向往市郊“农林村”的田园生活。
农林村依山傍水。依的是黄山的余脉;傍的是母亲河长江。温暖的阳光,多样的小气候,让农林村的物产极为丰富。特别是中药材,黄芪半夏杜仲桔梗肉桂,山上山下沟渠水洼到处可采。
农林村与市区仅隔一条红星河。顺着红星河,是一条高铁线。从市区到农林村,只有高铁线下的两个隧洞相连,隧洞接着河桥,然后小路弯弯沿着山脚向密林深处延伸,别有洞天。
柯先生是生活美学家,品出农林村桃源般的真味,索性租一处民房,开了家饭庄,取名“浓林十二味”。
夏日周末的上午,我们应邀驱车前往。过了隧洞,过了河桥,浓密的林荫迎面扑来。不知过了多少个山坡,坡下露出一座小桥,溪流从桥下钻出来。顺着溪流,散落着几户民居,掩映在古木交柯浓荫蔽天之下。一幢三层小楼的门楼上赫然刻了隶书的“浓林十二味”字样。
柯先生站在檐下,将我们迎上三楼西厢的房间。房间东面的整个墙面上挂着一本虬曲的紫藤老干,梢头耦合着大片的斑茅,根部镶嵌着千层怪石,好一幅枯藤老树的挂壁盆景。见我看得出神,他便走到南面窗前,手指窗外道:“这厢是枯藤老树昏鸦,下面便是小桥流水人家。”
朝窗外望去,果然桥下流水潺潺,桥上枫杨枝叶婆娑。小溪对岸的田野郁郁青青,像一张巨大的绿毯铺展到不远处的山脚下。山是青黑色的,山上云缭烟乱,恍若梦境。
柯先生早备好亲自下厨烧的家常小菜,把酒言欢之际,我好奇地问十二味的奇妙之处。他说:“自出于中医世家,又酷爱美食,根据季节变化结合本地的食材炮制了十二道养生菜,名之‘十二味’,今大家品尝的是这个季节里的三味。”
第一道养生鳜鱼粥,是选用湖泊鳜鱼,去骨切片后调味上浆;再选中药材熬制的水加米煲成稀粥,调味后倒入砂锅加热,下入鱼片烫熟,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滋阴清热、补肝健肾,老少皆宜。第二道是清炒竹菇,选取山间毛竹生长的菌菇,在沸水中焯片刻出锅加冰块迅速降温,再用新鲜菜籽油滑炒勾薄芡淋明油装盘即可,具有清热化痰、止吐抗氧化的功效。第三道是凉调松针,采集春季松针的嫩芽,九蒸九晒之后,用沸水烫制,再用冰水过凉,采用自制的汤汁调味,具有祛风燥湿、活血安神、延缓衰老的功效。
听说松鼠吃松子,还没听说松鼠吃松针呢?筷子不自觉地伸到松针碟子里,夹起来品尝,果然是从未领略过的滋味,有一丝清香、一丝淡涩。我忽冒出一句,这松针能吃,怕是青草也能吃吧?
柯先生微笑地说:“‘十二味’里真有一味青草的,只是须用春天里一种头茬青草的嫩尖作原料。各位要尝,只有等来春了。”
他说,自己本来生长于乡土原野,来此地开“浓林十二味”,无非是一种回归。
我仔细品味着,似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