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孩子们生活,让他们学会做人。”近日,笔者来到马鞍山市博望区全国优秀教师夏能彬的家里,和他面对面交谈,听他讲述42年教书育人的经历。
教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夏能彬今年59岁,1983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来到马鞍山市新市中心学校担任教师。“孩子是天真的,眼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和教育。”夏能彬说,他给孩子们上课,善于讲故事;故事是最能抓住孩子的求知欲的,把课本上的知识融入故事里,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从而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
“我经常把课文编成故事,先讲个大概,再让孩子们去认真阅读。”夏能彬说,要善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本上的每一篇课文,编纂者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所以要让孩子们通过阅读,理解这一课想表达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等等。“我的语文课,孩子们非常喜爱。”夏能彬说,掌握了学习方法,孩子们学习就不难了,就会去主动学习了。
多给留守孩子一点爱
在新市镇,不少家长外出务工创业,孩子们就跟随爷爷奶奶在家留守。“我们学校留守孩子比较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缺乏亲人关爱,学习无人监督,生活比较散漫。”夏能彬说,这时候,老师就要担负起“临时家长”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心爱护,教他们学会生活,不让亲情缺失。作为教导主任,他主动配合学校在校内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任课老师们当起了“临时家长”,和孩子们结对子,从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
有一年深秋,天已经很冷了,有一个孩子还穿着拖鞋上学,夏能彬在家访时了解到孩子家的特困情况后,主动承担了这个家庭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直到三个孩子小学毕业。“不能因为家庭的贫困让孩子感到自卑,要给他们关爱与关心,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树立生活的信心,这比学习更重要。”在夏能彬任教的年头里,他先后资助了20多名贫困生至小学毕业。
把优秀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
鉴于夏能彬的优秀教育理念和经验,2012 年起,马鞍山市教育局在新市中心学校设立了“名师工作室”,让夏能彬面向全市遴选年轻教师传帮带。“我根据每个徒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因人施教,不仅向他们传授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和孩子们做朋友。”有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孩子,夏能彬就和徒弟在下午放学后留下来一起辅导孩子做作业,然后再骑车把孩子送回家。几年来,夏能彬的“名师工作室”先后培养了 3 名省特级教师、12 名市级学科带头人、8 名市级骨干教师。夏能彬还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论文在全国知名教学杂志上发表,至今已发表 60 多篇。他还鼓励“名师工作室”的年轻老师写教育实践论文,和全国同行切磋交流。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既是孩子的知识导师,也是孩子的生活良师。”夏能彬表示。(慕继平 齐道俊 朱一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