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风光壮丽秀美,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其中,就有很多的黄山风景区员工摄影爱好者,佳作频出。11月4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黄山上的“半路”摄影师》新闻报道,总时长近15分钟。
报道里所说的黄山上的“半路”摄影师,指的是工作在黄山风景区的一群爱好摄影的基层职工,他们都是黄山狮子峰上普通的厨师、服务员、电工等,因为兴趣和执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半路出家通过自学,成为了黄山的摄影师,他们用对生活、对黄山、对摄影的热爱,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景,又传播了黄山的美景。
黄山之巅掌大勺的摄影师
45 岁的李建设在狮子峰上的酒店工作20 多年了,烹调之余还喜欢玩摄影。李建设刚开始拍照的时候,每天都会采景 200 多张,但在取景构图上面不太专业。于是,从 2011年开始,他下定决心学习摄影。李建设利用空闲时间给住店的摄影师们免费带路,跟在后面学习。早起拍片,晚上修图,他享受着每一次摄影带来的乐趣。从最初跟着摄影师们学,到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他走遍了黄山的每个角落,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清楚。为了提高摄影创作水平,他买了不少摄影书籍,每晚睡觉前学习充电。从新手入门到娴熟拍摄,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 年,李建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其“黄山风光”摄影作品向全国性的摄影展投稿,没想到居然获了奖。惊喜之余,摄影的劲头更足了。只要不出去拍照,李建设每天都会花上几十分钟时间,义务给住店的游客讲授黄山各种景观的拍摄技巧,干货满满:“黄山日出后一小时、日落前一小时的时间段光线柔和、色彩丰富,是摄影的黄金时段,最适合拍照。”每次讲课结束,游客们都对李建设的精彩授课,赞不绝口。
从厨师到摄影师,从门外汉到获得专业奖项,李建设在摄影中不断发现美好。他将一些摄影艺术巧妙地运用于制作菜肴中。在对徽菜名品“太白鱼头”采用摄影黄金分割线法进行大胆研究;借用“徽州文房四宝”的形象打造饱含古徽州文化内涵的冷菜拼盘;以“徽州三雕”为盛器制作造型生动的点心。一幅幅厨艺精品来自于他对摄影美学的深度思考。
朝观日出,暮赏晚霞。初冬时节,下午 6 点多时山上气温已下降了七八摄氏度。李建设又一次在此时架起相机,静静地等待着山下的灯火亮起。虽然家就在山脚下,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对于李建设来说,摄影作品里承载的是对黄山风光的记录,更是对山下家乡的思念。
其实在他工作的酒店里,有很多像他一样“半路出家”的摄影师,他们都是普通的员工,因为兴趣和执着,都在“破圈”中找到了乐趣。
“破圈”收获技能员工变身宣传员
黄山风景区唯一一个拿过国际摄影金奖的姚育青,原本是景区酒店的一名电工,14年前,开始自学摄影,后来转行做了景区的专职摄影师。他几乎走遍了黄山的每个角落,拍了几十万张照片,相机用坏了三台。他认为对黄山的热爱要发自内心,要真心的喜欢,常去陪伴,这样才能用心拍出好的作品。
姚育青不光自己拍,还带动了很多同事参与到摄影活动中来。陶盼和徐敬萍两位小姑娘,一个是酒店前台的服务员,一个是后勤的文员,今年都是 26 岁,常常在空闲时间带着游客去山上拍日出日落。在姚育青的带领下,有时为了拍到一张满意的日出照片,她们会连续早起好几天去蹲守。虽然接触摄影的时间不长,但她们的作品却不少,其中不乏获奖的精品。
其实,在黄山风景区,“半路”摄影师还有很多。他们分散在黄山的各行各业,均是服务于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公司给喜欢摄影的员工改造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摄影器材书籍,供大家随时取阅。”狮林酒店负责人介绍,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着员工不断学习成长,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抓拍难得一见的奇异风光,纪录一件件紧急救援、定格一次次好人好事,已成为黄山不可或缺的宣传员。(王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