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伯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军人,历任班长、排长、军需部主任,并被授予大校军衔。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一家又有三人参军入伍。回顾我50多年的成长历程,伯父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我、鞭策着我。”近日,在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退役军人座谈会上,北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专岗郭怀松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1986 年,年满 18 周岁的郭怀松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这是他伯父从部队寄来的,里面有伯父的一张照片,一身橄榄绿,敬着军礼,神采奕奕。仔细端详,郭怀松发现伯父胸前不仅戴着党徽,还有金光灿灿的军功章,照片背面还有一行字:“怀松,而今你已成年,望你能够参军入伍,报效祖国。为盼!”这张照片是郭怀松军旅梦的萌芽,而在内心最深处,早有丰富的土壤为这株萌芽供给营养。
郭怀松的伯父郭学亮1950年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期间,因表现突出,屡立战功,先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回国后,他历任解放军某部队部队长、总后勤部军需部主任等职务,并于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我也要去当兵,争取立功拿奖章!”伯父的这封来信闪烁着信仰之光,使郭怀松更加向往渴望已久的军旅生活。当年10月,郭怀松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小对军队生活心怀向往的郭怀松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的节奏,他在训练、学习、生活中处处敢为人先,凭借优异的表现在部队里脱颖而出,当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1990年,因工作需要,郭怀松所在部队精选优秀士兵学习驾驶技术,表现优异的郭怀松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勤学上进、积极钻研的郭怀松很快便学会了驾驶。1995年元旦,到处充满着辞旧迎新的节日喜庆气氛,郭怀松所在部队突然接到紧急任务,急需运送一批物资到兴隆县城。该地区以丘陵地带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陡峭、悬崖到处可见,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我愿意运输物资到兴隆!”郭怀松迎难而上,主动请缨。兴隆山路崎岖无比,两边是深沟险壑,白天行车,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更何况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夜间行车。车行兴隆山路,郭怀松不敢松懈,凭借着娴熟的驾车技术和多年行路的经验,小心翼翼向前行驶,最终顺利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郭怀松因此荣立了三等功。
在长达 16 年的军旅生活中,郭怀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受到嘉奖十余次,并两次荣立三等功。飒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参军报国的想法潜移默化影响着郭怀松的三弟郭淮北。
郭淮北,1992 年入伍,中共党员,现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项目工程部办公室主任。因工作需要,他先后从武警河南省总队开封市支队调至武警河南省总队后勤部、解放军部队、国家高值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无论是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他始终牢记着肩膀上的重担,扎扎实实完成每一项工作。在大灾大难时,他更是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为群众纾困解难,而他的全力以赴,则源自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一辈人听着一辈人的故事,一代人传承一代人的精神。1989 年 9 月,郭怀松的长子郭晓龙在家人的期盼下出生。生于军人家庭,听着部队故事长大,郭晓龙从小就向往火热的军营生活,从军报国的理想在心中扎下了根。怀着对部队的热爱,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于 2006 年从军入伍。
终圆儿时梦想,蓄力奋斗强军。刚入伍时,由于周边环境的改变、部队严格的纪律和要求,加上高难度的训练,郭晓龙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磨炼和考验。但在他看来,却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成长机会。服役期间,郭晓龙苦练军事技能,积极上进,不仅光荣入党,还先后受到嘉奖6次,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祖国。
精神的传承是刻在骨子上、融在血脉里的。郭怀松一家三代军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同时代的军旅情怀,谱写了一曲豪迈的军旅赞歌,在当地广为流传。
(郭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