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2 月 29日下午,高晓飞坐在疾驰的高铁上,手机中滚动播放着歌曲《消愁》。即使已经过去了近 8 个小时,他内心仍不能平静。
高 晓 飞 现 任 阜阳市颍州区红十字会秘书长,也是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就在当日凌晨 5时许,他又一次见证了生命的延续:一位来自太和县的车祸当事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走完了人生历程,按照其子女的意愿,他的遗体被摘除了一个肝脏,以及肾脏和角膜各一对,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病房中绽放的大爱
2021 年 12 月 28 日下午 5 时许,高晓飞接到了来自阜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被告知,来自太和县的一位车祸当事人张虎(化名)在合肥医院抢救后,已被宣布脑死亡。有感于多年来从新闻媒介了解到的捐献遗体器官感人事例,以及当事人生前的心愿,他的家属经过协商,决定捐献出其器官及角膜,用于救治他人。
根据阜阳市红十字会的安排调度,高晓飞作为阜阳方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赶赴合肥安慰逝者家属,并签署相关协议证书。
接到任务后,高晓飞立即赶到阜阳西站,于当晚8时许赶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次日3时许,在该院的ICU病房前,高晓飞见到了张虎的家属。
张虎是一位来自太和县偏远乡村的聋哑中年人,不久前因为一次意外车祸昏迷不醒。在辗转多家医院抢救后,医生宣布其已经脑死亡。张虎的家人慎重考虑后,主动找到医院,表达了捐献其器官角膜的意愿。见到来自家乡的协调员高晓飞,其子女泪如泉涌。
“他们握着笔的手不停地颤抖。”高晓飞说,按照流程,至少要签两份协议。
最后的送别仪式
凌晨5时12分,高晓飞和合肥的协调员跟随医生一起步入手术室。他们作为见证者,全程目睹了器官角膜的摘取过程。
高晓飞和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一起,深深弯下腰向逝者三鞠躬,没有鲜花,没有哀乐,就以这种简单的形式,向这位朴实的汉子做了最后的告别。
整个手术历时一个多小时,高晓飞静静地站在门口,任由眼眶逐渐变得湿润。直到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将装有角膜和器官的箱子抱出来,张虎的家人嚎啕大哭,高晓飞步履沉重地走出手术室,轻拍着对方的肩膀,向当事人一家表达敬意。
望着抱着箱子的医护人员迎着窗外的朝阳快步离开,高晓飞长长吁了一口气。他知道,通过这次捐献,又将有几位患者迎来新生。
生命接力的见证者
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2019 年 12 月 20 日,高晓飞考取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而像他这样专门负责见证器官角膜捐献的协调员,目前阜阳只有4位。
三年来,高晓飞见证了6起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件。“医生见证了他们的离开,但我作为协调员,又目睹了他们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高晓飞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使命。
让高晓飞印象最深刻的是在 2020 年 5月 27 日,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的小伙张良才,因患脑胶质瘤不幸离世。遵照张良才的遗愿,妻子王双双将其眼角膜等器官捐出来救治患者。
张良才捐献角膜器官的决定,是在生前做出的。在他离去前的日子里,高晓飞多次探访张良才,那个以说唱快板在网络走红的小伙,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说,只要能帮助到他人,自己这一辈子就有意义,就很值得。”
高晓飞说,唯一让张良才有些放不下的,是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他终止呼吸被推入手术室的那一刻,妻子王双双和孩子们在房间外痛哭。在后来的日子里,王双双选择了坚强,还将丈夫遗留下来的抗癌药物捐献给需要的人。
“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在不断温暖着我们。”高晓飞说,作为全程见证者,自己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希望社会多些理解
让高晓飞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囿于传统观念,很多人仍对捐献器官角膜持否定态度。高晓飞介绍,近年来,阜阳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例并不在少数,但能够报道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就算是逝者的家人,也会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高晓飞说,除了受传统观念影响外,还有来自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的闲言碎语,这也让很多当事人家属婉拒媒体的报道。
笔者从阜阳市红十字会了解到,2021年,该市红十字会系统实现了遗体捐献 7例、角膜捐献17例、器官捐献7例,共计实现角膜捐献 34 个、肝脏捐献 7 个、心脏捐献 1个、肾脏捐献 12 个。这些善举给患者带来了新生,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晓飞说,希望社会对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属多一份支持,为社会增添感动与温暖。(任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