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1-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民族团结一家亲创意手工迎新春

    摘要:1月20日,在合肥市庐阳区杏花村街道灵璧路社区民族文化艺术室,少数民族党员群众代表展示制作好的竹匾画。春节来临之际,灵璧路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创意手工迎新春”活动。来自辖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代表齐

  • 本报表彰2021年度优秀通讯员

    摘要:本报讯1月19日,安徽工人日报社评选出25名2021年度优秀通讯员,并予以通报表彰。他们分别是合肥的汤贤德、胡翼飞、钱良好,淮北的张锋,亳州的张淑贤,宿州的魏素珍,蚌埠的龙德红,阜阳的王永华、段云峰,

  • 关爱农民工新春送祝福

    摘要:1月20日,淮北市公安局相山公安分局东黎派出所在辖区一家建筑工地开展“关爱农民工新春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公安民警和江淮义警通过现场书写春联和福字、赠送中国结及安全知识大礼包等方式,为将返乡的农民工建

  • 淮北公安民警获技术革新一等奖

    摘要:本报讯日前,记者从淮北市公安局获悉,在公安部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科技创新比武竞赛中,淮北市公安局科信中心民警张大可荣获“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为我省最好成绩,也是淮北公安历史

  • 省总工会赴定点帮扶村走访慰问

    摘要:本报讯日前,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会主任、机关党委书记曾传发带队赴定点帮扶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曾传发率机关部分处级干部先后赴界首市大董村、颍上县淮北村走访慰问“一对一”结对帮扶户、困难群众、老党员及驻

  • 以农业产业化为引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摘要:2021年,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蹄疾步稳,成绩亮眼: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三农”工作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记者1月19日连线了

  • 马鞍山职工法律援助打好“工会牌”

    摘要:拿到了47万赔偿款,朱明(化名)的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对生活也有了盼头。“虽然别的活不能干了,以后我就在家开个养猪场,日子总会越过越好。”朱明对记者说,“这还多亏了工会。”因工致残,工会帮助讨回47万

  • 摘要:◆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韩正等出席。◆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央依法治国办启动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整改。◆2021年我国对

  •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

    摘要:本报讯1月20日下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胜利闭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栅洁在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国权主持大会。大

  • 延长产假!25个省份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

    摘要: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田晓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副司长杨金瑞20日在国家卫健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25个省份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部分省份已制定实施方案。从现有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大代表徐家萍:

以农业产业化为引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期次:第7764期   

2021年,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蹄疾步稳,成绩亮眼: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三农”工作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记者 1 月 19 日连线了正在参加省两会的人大代表、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家萍研究员,她建议,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引擎,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

徐家萍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我省大多数地区农业产业以小规模、小作坊为主,且布局分散,集聚程度低,缺少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少。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等地受制于地形地貌条件,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规模化、标准化、省力化水平低,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且农业产业加工水平低,全产业链条没有形成,容易出现农业高产难高效、农民增产难增收的现象。

徐家萍建议,要抓住科技创新、集聚发展等关键因素,引导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重点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与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将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摆在突出位置,面向国内外知名的龙头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政策,招引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

如今消费市场上优质化、多样化、绿色化农产品广受欢迎,徐家萍认为,可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引导经营主体创建品牌,强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品牌意识,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并积极辅导一些有较好品牌效应的产品和企业延伸品牌,最大限度获得品牌溢价。

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的现象,徐家萍建议,政府要强化乡村的人才保障,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回乡创业,既要千方百计招贤纳士,又要不遗余力培训培养,依托各类科研、推广项目和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工程等载体和平台,突出培养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和新型产业农民、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本报记者 何雪菲)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