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2-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代表团旗帜和运动员入场环节。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 摘要:▲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 冬奥志愿者“奉献之火”将永远燃烧

    摘要: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赵旭胡佳丽)赶上大晴天,阳光总从雪面上跃起,直戳眼睛;太阳下山后,冷空气又出来“接班”,嗖嗖地往衣服里钻……北京冬奥会期间,这样的场景对于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担任志愿者的张鸿

  • 真正无与伦比,中国交出完美答卷

    摘要:随着国家体育场“鸟巢”内的“大雪花”火炬台中央圣火缓缓熄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首个如期举办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正式落幕。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赛的北京冬奥会划上圆满的句号,标志着中

  • 新高度新起点新形象

    摘要:北京冬奥会大幕落下,中国代表团创造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为冰雪运动创下新高度,开启新征程。而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们,也用竞技成绩和精神风貌的优异表现,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包容、进取的中国形象。九金书写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奥志愿者“奉献之火”将永远燃烧

   期次:第7780期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赵旭 胡佳丽)赶上大晴天,阳光总从雪面上跃起,直戳眼睛;太阳下山后,冷空气又出来“接班”,嗖嗖地往衣服里钻……北京冬奥会期间,这样的场景对于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担任志愿者的张鸿博已是稀松平常。

冬奥会赛时,22 岁的燕山大学本科生张鸿博,负责在运动热身区与赛道之间的位置检查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证件。即便作为东北长大的女孩儿,张鸿博直言她还是低估了张家口崇礼的低温。“站时间久了,从山谷吹来的风仿佛能把人吹透。”

然而,寒冷丝毫没能阻挡她对冬奥的热情,“志愿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能参与冬奥,我觉得很荣幸。”

与张鸿博一样,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一万八千多名志愿者坚守在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 41 个业务领域,用青春和奉献,用自信和笑脸,向世界展现出亮丽的中国名片。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世界把爱回赠给每一张笑脸——在全球瞩目下,张鸿博与其他五名志愿者,作为全体冬奥会志愿者代表,收到了现场的满满谢意。

北京冬奥会是“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后的首届冬奥会。赛场上,来自全世界的冰雪健儿超越竞争,彰显团结互助,同样,在赛场外,志愿者们的每一声问候、每一次协助,都为“更团结”做着生动诠释。

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在社交媒体上回忆起开幕当晚场内志愿者对自己大喊“欢迎来到中国”的那一刻,忍不住热泪盈眶,被她“隔空感谢”的“粉衣小哥”志愿者、清华大学本科生孙泽宇,也第一时间回信互动。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很多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我在开幕式上与进场的运动员们说‘欢迎来到中国’,也是脱口而出的。”孙泽宇说,“人与人之间保有最纯粹、最真诚的友好互动,未来的世界一定更美好。”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表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充分展现出当今中国青年朝气蓬勃的形象。“志愿者们非常专业,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新一代志愿者们更有国际范儿,也更加自信、活泼。”

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但志愿者们心中的“奉献之火”将永远燃烧,他们汲取的奥林匹克精神养分,也将接续传承。

“能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冬奥中,亲身体悟奥林匹克精神,近距离感受拼搏与热血,是我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冬奥志愿者张依依说,“未来我会抓住更多机会投身志愿服务,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