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是一连串的告别与再见,但对失智病人与家属,这条告别之路,特别漫长。”这是身为女儿,在与父亲的最后陪伴中,发出的沉重而心酸的心灵独白。
台湾作家蔡怡女士,留学并定居美国 16 年后,返回台湾,她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蔡怡是个好女儿,但也免不了犯些“无知”的错。在父亲失智之初,她给父亲戴上了防走失的“爱心手链”。后来,手链让父亲弄没了。她这才明白,父亲用几个月的时间脱掉那羞辱他的标签,原来父亲只是记忆性缺损,他和其他正常人一样拥有一切该有的,包括他的自尊。
遗忘与记忆,在失智父亲的情感世界里纠结缠绕。他忘记了亲人的离世,却还记得亲情,所以一再追问:“你妈妈去哪儿了?”他焦急地打点行装想要“回家”,却忘记了地址,沮丧而归,伤心地呜咽。
他虽已不认得女儿,却没有忘记感恩,所以在女儿照顾他洗澡、换纸尿裤之后,满脸笑容地说:“小姐,谢谢你!”没有亲历过的人,不会懂得那样的陪伴和照顾是怎样的消磨,又是怎样的苦楚。蔡怡亲身感受到一个失智老人如纯真孩童般的可爱。父亲在夜深时走到女儿房门口,大声宣布:
“天亮了,我要吃东西。”女儿便挽着他的手臂走进厨房,给他冲牛奶,再掀开窗帘,告诉他:“天还没亮,还是半夜呢。”父亲在医院等待叫号,他一遍一遍地询问,女儿拿出饼干给他解闷儿。父亲嚼着饼干,告诉女儿,他的假牙是用真牙做的,非常结实好用。饼干吃完了,“他立即像个坏掉的留声机,不停地反复,而我在他身上找不到开关”。
在蔡怡的心里,父亲虽然失智,但他“绝不只是一具空壳,而是个依然有温度、有热度、有灵魂的亲人,他只不过是灵魂有些缩水罢了。”有一次,她父亲把电视上的红烧黄鱼错当成自家饭菜,痴痴地等,却把自家的餐桌误以为是别人家的,坚决不肯动筷子,他宣称:“我再饿,也不能吃别人家的饭。”还转头教训女儿:“你也要有点骨气,不能吃别人家的饭。”
蔡怡不知道父亲究竟丢失了多少智力、多少记忆,可她却清楚地感受到,父亲的爱,从来都没有缺失过。
给母亲办完丧事后,所有的亲人都离去了,他们似乎完全淡忘了失智的老父亲。蔡怡心痛不已,病倒了。恍惚中,有一个影子陪在她身边,并用一只大手放在她滚烫的额头上,那是失智的父亲!
另外一次,父亲看见他已不认识的女婿画的印度美女素描,便悄悄提醒女儿:“他在画他外面的女人呢。”
“我心中有条线被用力扯了好几下,一阵翻搅:父亲失智如此,还是用他所剩不多的智慧,关心保护我……”还有什么比这渗入骨髓、融入血液的父爱,更能打动人心?蔡怡紧紧握住父亲温暖的大手,凝视父亲的双眸,想抓住父亲渐行渐远的灵魂,“爸爸,您什么都可忘了,只请记住,永远记住,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