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村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也要跟上。当前,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广袤的安徽乡村大地展开。艺术的植入,让村落更美,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更多路径。
阳春三月,笔者走进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文旅小镇的 1952 粮仓文创园,红色的砖墙、斑驳的印记、苍劲的旧标语,弧形的池塘、悬挂的画幅、陈列的物件……处处能看到历史与现代碰撞的“火花”,闻到文艺与时尚交织的气息。
“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妥妥的历史感,又能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老建筑生发出来的文化内涵不容错过。”正在这里参加团建活动的东城文传公司职工钟海燕说。
很难相信,眼前这座备受文艺爱好者喜爱的创意园区,原本是一个废弃的粮仓,建于 1952 年,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早已破败不堪,只有墙上的红石色彩依旧。
“这应该是合肥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由红色石头垒砌的粮仓,而且是典型的江淮建筑风格。”从事艺术设计的方远,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废弃粮仓。他小时候就经常到六家畈来玩,占地 20 多亩的粮仓在他眼中宏伟壮观,“即便现在衰败了,但主体建筑的气势仍在。”
2017 年 8 月,方远开始对老粮仓进行精心的设计、改造,前后用了三个月,最终涅槃成为艺术馆。目前已有 13 位艺术爱好者签约入驻,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为这个村庄增添了一抹艺术色彩。
历史赋予一个地方厚重感,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空间。艺术扮靓乡村,则让人流连忘返。
同样出圈的肥东县黄张村,依托区位优势,打出文化牌,做起文化强村的大文章。村内整合闲置房源,统一对外出租,并积极吸引美术、设计、音乐、写作等文学艺术领域的专家和餐饮从业者入驻,丰富文化内涵,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黄张文艺村。
沿着村道往里走,乡里乡亲馆、巨幅“双山胜迹图”彩绘、景观池塘、议事亭、通幽小径、3D 立体墙绘、村规民约墙……渐次展开,处处是风景,步步皆惊喜。
“没想到融入文化基因后的乡村这么美好,漫步这里整个人感觉身心愉悦、惬意,这些真的有助于诗歌创作呢。”参加肥东诗群采风活动的本土诗人范翠红高兴地说。(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