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指导思想,推动人才等资源要素融入乡村发展。
乡村规划师、乡创特派员、农村职业经理人……近些年,全国各地探索了一系列吸引和聚集社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的制度,这些人才将城市的科技、信息、创意、市场、金融等资源带进了乡村。
在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村落安庆潜山市万涧村,群山苍翠、溪流飞瀑,古韵十足的古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来自北京中规院的乡村规划师刘琳在这里已经扎根了三年多,见证了村里风貌的变化。
“万涧村自古有重视读书的风气;有戏花灯、唱黄梅戏的传统。这些都是其自身的文化根基所在。”刘琳说。现在刘琳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将旧造纸工坊改造成为图书馆,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村民们从以前“宅家不出”的状态变得乐于交流。也更有创作诗歌、参与家乡规划建设的热情。在刘琳看来,观念的转变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我们会带北京的孩子来这里参观,村里的爷爷奶奶向孩子们展示造纸技艺,制作花灯等传统手艺。一面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大都市的孩子们也将时尚现代的理念带进了村里。”
从目前的实践看,企业赋能乡村文化产业的模式有不少成功典型。贵州丹寨的万达小镇,将苗族的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与旅游融合,创造了 2000多个就业岗位。阿里巴巴的乡村特派员,带领四川凉山的绣娘走出大山,通过电商和时尚培训,将传统彝绣技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社会组织、高校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和访问学者开展乡创行动,搭建智库平台、培养文创人才,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鲁元珍)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