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8-0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职工齐参与工会助力快乐健身行动

    摘要:炎炎夏日,桐城市体育馆内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安庆市职工互助保障杯乒乓球比赛在这里举行。“好球!”“加油!”现场观众们随着“小球”一击一挡、此起彼落,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本

  • 省十五运会合肥市代表团成立

    摘要:本报讯近日,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合肥市代表团成立暨誓师大会在合肥市政务中心召开,合肥市参赛代表团正式成立。记者从合肥市体育局获悉,今年省运会合肥将派出近1300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26个大项、769个

  • 暑托班益成长

    摘要:7月25日,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大学生志愿者在指导小朋友拼装科普模型虎鲸机器人。为解决中小学生暑假期间“看护难”问题,今年,合肥市文明办在全市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开设了100所“

  • 我们家的正能量

    摘要:我家先生李金重的散文集《笔拙纸穷情未尽》即将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他的第一本文集。在家每每提起时,我都能感受到他话语中的欣喜。李金重平日里爱好写文习武。真正执着于文学研究,是在他转业到地方工作了五年以后。

  • 打开“流量密码”怀宁黄梅戏登上新舞台

    摘要:疫情之下,不少行业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出路,演出行业也是如此。在安庆市怀宁县,一个有着66年历史的黄梅戏剧团借助网络新媒体的直播,拓展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并且收获了100多万的粉丝。直播带来的打赏收入,不仅

  • 安徽走出的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李慰农

    摘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安徽巢湖之滨、浮槎山下的一片千亩桃园里,有一种油桃被注册为“慰农牌”,群众以此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李慰农。李慰农,原名李尔珍,1895年出生于巢湖市庙岗乡油坊郑村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走出的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李慰农

   期次:第7890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安徽巢湖之滨、浮槎山下的一片千亩桃园里,有一种油桃被注册为“慰农牌”,群众以此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李慰农。

李 慰 农 ,原 名 李 尔珍,1895年出生于巢湖市庙岗乡油坊郑村一户农家。少年李慰农聪明好学,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立志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拯救农业,给农民以慰藉,并改名李慰农。

在“二农”学习期间,李慰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关注俄国的革命情况。随着政治视野逐渐开阔,其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出游采石矶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七绝诗《游采石乘轮出发》:“浩浩长江天际流,风吹乐奏送行舟。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诗句一问一答,充满了骄傲与自信,将愿为天下兴亡而尽匹夫之责的赤子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慰农联系老师王肖山、同学朱大猷等与芜湖各中学取得联系,组织罢课和游行示威等斗争。在李慰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芜湖成立了各界联合会,不仅促进了芜湖反帝爱国运动的深入开展,还扩大了五四运动在安徽的影响。

1919 年底,李慰农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旅法、旅德、旅比的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慰农等 18 位留学生代表,在巴黎布伦森林的一块空地上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慰农被会议指定为蒙达尼方面的负责人。1923 年 2 月,李慰农参加了旅欧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不久后,李慰农便由周恩来等人组成的中共旅欧组批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于年底从法国转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25年初,李慰农响应党的召唤回国工作,以中央特派员、胶济铁路总工会宣传指导员身份赴山东工作。4 月,又被派往青岛接任地委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到青岛后,李慰农化名王伦,住进工人最集中的四方村,并通过夜校、工人俱乐部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工人的理论水平,他油印了《共产党宣言》,并在《青岛公民报》上连载;向先进工人推荐《向导》周报、《中国工人》、《新青年》等书刊。在此期间,李慰农十分注重党组织和工会的领导作用,到四方村后立即组织建立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同时着手整顿和加强原有的工会组织,通过工会把工人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并在各厂秘密成立了罢工委员会。4月19日,他发动4000余名日本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保护童工女工等16 项复工条件。6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万多人。同时,发动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会全力声援罢工斗争;动员各界群众,特别是学生成立了“罢工后援会”,捐款声援。日本资本家迫于强大的声势,于 5 月 9 日与工人签订了“改善工人待遇”“抚恤受伤工人”“不拷打辱骂工人”等内容的 9 条复工条约,青岛工人第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联合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

罢工斗争的胜利,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极大恐惧和恼怒,一面威胁军阀张宗昌镇压罢工,一面强令取缔工会,开除 50 多名工人代表。李慰农立即召开各厂党组织和工会紧急会议,发动大康、隆兴等 3 个纱厂的工人再次举行罢工。5 月 29 日,胶澳军警 3000人包围了3个纱厂和工人宿舍,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它与上海“五卅惨案”合称“青沪惨案”。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李慰农领导工人予以坚决还击。根据全国斗争形势,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发动募捐,慰问死难者家属;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为促进同胞觉醒召开国民大会;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等4项反帝救国决议,得到青岛市各界拥护。6月17日,组织3万青岛市民举行雪耻大会,成立青岛各界联合会,统一领导反帝斗争;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实行工农联盟。一时间,反帝风暴席卷整个青岛城乡。

日本帝国主义者用 30 万元贿赂张宗昌,要他杀害李慰农。当消息传出后,同志们提醒他注意时,他却说:“不用考虑我,目前刻不容缓的是警惕起来,保卫工会。”7月26日,他在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应急措施,指挥疏散党团员骨干。回家途中发现敌人包围了四方村宿舍区,正在进行搜查。李慰农明知危险还是赶往家中烧毁了党的文件和组织名单,却因火光被敌人发现,冲进去逮捕了他。

在敌人法庭上,李慰农毫无惧色:“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是青岛人民的青岛,我要和青岛人民一道,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走狗!”当敌人严刑逼供时,李慰农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唱起《国际歌》,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7月29日凌晨,敌人将他杀害于团岛,时年仅三十岁。

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1989 年 6 月,青岛团市委在青岛建立了李慰农烈士雕像,现在李慰农公园已经建设成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党建文化公园。英雄不朽,丰碑永铸!青岛公园和巢湖岸边的烈士塑像一直巍然矗立于蓝天白云下。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史研究院基地 朱金龙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