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安徽巢湖之滨、浮槎山下的一片千亩桃园里,有一种油桃被注册为“慰农牌”,群众以此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李慰农。
李 慰 农 ,原 名 李 尔珍,1895年出生于巢湖市庙岗乡油坊郑村一户农家。少年李慰农聪明好学,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立志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拯救农业,给农民以慰藉,并改名李慰农。
在“二农”学习期间,李慰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关注俄国的革命情况。随着政治视野逐渐开阔,其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出游采石矶时,他触景生情写下七绝诗《游采石乘轮出发》:“浩浩长江天际流,风吹乐奏送行舟。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诗句一问一答,充满了骄傲与自信,将愿为天下兴亡而尽匹夫之责的赤子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慰农联系老师王肖山、同学朱大猷等与芜湖各中学取得联系,组织罢课和游行示威等斗争。在李慰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芜湖成立了各界联合会,不仅促进了芜湖反帝爱国运动的深入开展,还扩大了五四运动在安徽的影响。
1919 年底,李慰农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旅法、旅德、旅比的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慰农等 18 位留学生代表,在巴黎布伦森林的一块空地上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慰农被会议指定为蒙达尼方面的负责人。1923 年 2 月,李慰农参加了旅欧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不久后,李慰农便由周恩来等人组成的中共旅欧组批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于年底从法国转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25年初,李慰农响应党的召唤回国工作,以中央特派员、胶济铁路总工会宣传指导员身份赴山东工作。4 月,又被派往青岛接任地委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到青岛后,李慰农化名王伦,住进工人最集中的四方村,并通过夜校、工人俱乐部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工人的理论水平,他油印了《共产党宣言》,并在《青岛公民报》上连载;向先进工人推荐《向导》周报、《中国工人》、《新青年》等书刊。在此期间,李慰农十分注重党组织和工会的领导作用,到四方村后立即组织建立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同时着手整顿和加强原有的工会组织,通过工会把工人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并在各厂秘密成立了罢工委员会。4月19日,他发动4000余名日本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保护童工女工等16 项复工条件。6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万多人。同时,发动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会全力声援罢工斗争;动员各界群众,特别是学生成立了“罢工后援会”,捐款声援。日本资本家迫于强大的声势,于 5 月 9 日与工人签订了“改善工人待遇”“抚恤受伤工人”“不拷打辱骂工人”等内容的 9 条复工条约,青岛工人第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联合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
罢工斗争的胜利,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极大恐惧和恼怒,一面威胁军阀张宗昌镇压罢工,一面强令取缔工会,开除 50 多名工人代表。李慰农立即召开各厂党组织和工会紧急会议,发动大康、隆兴等 3 个纱厂的工人再次举行罢工。5 月 29 日,胶澳军警 3000人包围了3个纱厂和工人宿舍,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它与上海“五卅惨案”合称“青沪惨案”。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李慰农领导工人予以坚决还击。根据全国斗争形势,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发动募捐,慰问死难者家属;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为促进同胞觉醒召开国民大会;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等4项反帝救国决议,得到青岛市各界拥护。6月17日,组织3万青岛市民举行雪耻大会,成立青岛各界联合会,统一领导反帝斗争;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实行工农联盟。一时间,反帝风暴席卷整个青岛城乡。
日本帝国主义者用 30 万元贿赂张宗昌,要他杀害李慰农。当消息传出后,同志们提醒他注意时,他却说:“不用考虑我,目前刻不容缓的是警惕起来,保卫工会。”7月26日,他在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应急措施,指挥疏散党团员骨干。回家途中发现敌人包围了四方村宿舍区,正在进行搜查。李慰农明知危险还是赶往家中烧毁了党的文件和组织名单,却因火光被敌人发现,冲进去逮捕了他。
在敌人法庭上,李慰农毫无惧色:“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是青岛人民的青岛,我要和青岛人民一道,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走狗!”当敌人严刑逼供时,李慰农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唱起《国际歌》,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7月29日凌晨,敌人将他杀害于团岛,时年仅三十岁。
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1989 年 6 月,青岛团市委在青岛建立了李慰农烈士雕像,现在李慰农公园已经建设成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党建文化公园。英雄不朽,丰碑永铸!青岛公园和巢湖岸边的烈士塑像一直巍然矗立于蓝天白云下。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史研究院基地 朱金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