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此时阳光暴晒下的绝缘斗臂车已经热得烫手,张作盛和同事回到地面,身上的工作服早已全部湿透黏在身上,手套里淅淅沥沥可以倒出汗水。同事递上一瓶水,张作盛一饮而尽。“夏季作业比较辛苦,为了预防中暑,上去前我们都要吃仁丹。”他笑着对记者说道。
每年夏季高温时节,为了确保居民百姓们用电安心平稳,不停电作业班都要穿梭于合肥全城,进入每天“白加黑”工作模式。常年的户外工作给作业人员脸上都留下了黝黑的烙印。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的手机总是 24 小时开机,任何时候接到电话都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工作 10 年,从清晨到深夜,我见过每个时间点的合肥。”张作盛笑着说。
11时45分,气温已经攀升到40℃,15米的高空中,身着厚重行头的第二组不停电作业人员仍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着,而这一切附近的大多居民并不知晓,“居民不知道,才说明我们的带电作业成功完成。”作业班的同事们笑着说道。
地下12米的电缆“把脉人”
从合肥市瑶海区裕溪路旁一扇不起眼的小门进入 ,沿 着 台 阶 一 路 向 下 ,就 来 到 裕 溪 路 地 下 电 缆 隧道。与地面上车水马龙的热闹相比,这里安静得仿佛另一个世界。隧道两旁,一根根手臂粗细的高压电缆延伸向隧道深处。这是我省首条专业的电缆隧道,这里 5 条电缆平均实时输送负荷达 18 万千瓦以上,是合肥东部城区名副其实的地下供电“动脉”。
下午 13 时,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员工付晓带着徒弟王谋畅正在进行设备特巡。
“夏季地表地下温差大,我们要注意冷凝水现象,避免在线监测设备故障。”隧道长度近700米,沿途要仔细检查着两侧电缆和各类设备的状态,单程走完就要接近1个小时。
来到一处电缆中间接头位置,付晓拿出笔记本电脑,将监测装置夹固定于电缆上,不一会儿在屏幕上就显示出各类闪动的数据和图标。
“这个是局部放电检测仪,相当于给电路做‘心电图’,通过电脑系统对各类信号和图像的综合分析,可以判定电缆运行状况是否良好。”付晓告诉记者。
确认地下电缆运行良好后,付晓一行又奔向翰林变高压走廊开展空天地一体化高温特巡。这里包含220kv 电 缆 线 路 5 回 ,110kV 电 缆 线 路 13 回 ,输 送 负荷 16 万千瓦,是合肥西北部供电大动脉。拿出无人机、红外测温仪,开始了带电检测。虽然已是下午,但是地表依然热度不减,不一会儿,付晓和同事们的脸上已布满汗珠。
电缆运检中心为了确保供电平稳,除了巡检地下电缆,还会定期对全市电缆进行巡检工作。
“我们的工作是‘上天入地’。”运检中心负责人关少卿说道,“能够保障广大群众的可靠用电,我们苦点累点都不怕。”
(本报记者 何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