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8-1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上接第1版)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总书记希望企业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要求各级党

  • 当前我国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以来最强

    摘要: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黄垚)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综合考虑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据介绍,此次

  • 今年前7月全国安全生产举报件数、奖励金额大幅提高

    摘要: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刘夏村)今年1至7月份,全国安全生产举报件数、奖励金额大幅度提高,全国举报数量达到5.8万件,兑现奖励金额约为820万元,同比分别上升93.6%和18.5%。这是记者从17

  • 工信部、财政部部署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摘要: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17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摘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在教育、住房、就业等生育支持政策上提出哪些具体举措?相关措施如何落到实处?国家卫生健康

  • 美国科技霸权妨害创新和发展

    摘要:为加码对华打压,美国近年来不择手段,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出台“芯片法案”等一系列遏制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举措,充分体现其霸权思维和“双标”做派。这表明,美方为维护科技霸权,已彻底抛弃公平竞争原则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次:第7902期   

(上接第1版)

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总书记希望企业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

公司负责人王恒亮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心潮依然澎湃。那时候大家都忙着灾后重建,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扶贫车间才得以很快复工,总书记的到来是给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王恒亮说:“这两年,当地政府在资金、设备、招工等方面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不仅积极对接人社部门开展招聘会,点对点输送就业人员,还对公司进行生产扩建、技术改造升级,购置安装生产线;去年八月,在市委领导的协调下,公司与四川一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对于附近的村民来说,能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既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赚到钱。正如车间墙上的标语所说,“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过去小小的扶贫车间,如今发展兴旺,去年产值达到了1800万元,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达到3000元。“腰包是越来越鼓,日子是越来越好啊。”车间的工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据悉,该公司不仅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工会、妇联之家,还建起了免费食堂、开办了免费托管班,加强对职工的关心关爱。

“在感受到总书记对我们的关怀之后,大家眼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进的动力更强了,干劲更足了。”王恒亮笑着说。

目前,王家坝镇以红亮箱包公司为基础,在周边规划建设一个投资1.7亿元、占地57亩的王家坝惠民就业产业园。产业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解决该公司扩大生产上下游企业产业链配套问题,建成后可解决2000人就业。

与水共生 小作物变身“大产业”

“芡实很好,可以祛湿,我们北方没有”。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蒙洼蓄洪区时是这样评价芡实的。芡实,俗称鸡头米,具有益肾补脾的功效,享有“水中人参”美誉,多生于池沼、湖塘等浅水之中。

在老观芡实基地,只见层层叠叠的芡实叶子上偶尔还有几只鸟停留。“自从总书记来过之后,我们的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阜南县钱富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广富,几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农业招商引资下来到老观乡,流转土地 4800 亩,从事芡实种植、加工销售等。“这里的地势和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芡实。芡实每亩年均投入2400元,亩均年收益 4000 元。”胡广富介绍道,芡实采收分为两种,每年阴历 7 月 15 日前后采摘鲜果,每年 12 月份前后采收老籽。“最多一天能有七八十的村民过来采摘,采摘日工资大概100 多元,高温天气能有 200 元。”目前,该公司带动周边村民400多人就业。

近年来,蒙洼人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示,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与水共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洼地适应性农业,种植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蔬菜,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阜南县素有“中国柳编之乡”的美称,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 500 多年。在蒙洼最下游的郜台乡杞柳种植基地,一排排杞柳枝条在阳光下肆意生长,这摇曳的绿意是村民们致富的希望。

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大燕夫妇与杞柳打了30多年交道。2016年,他们在郜台乡桂庙村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植杞柳。杨大燕说:“杞柳生长速度很快,当年种植当年就能收获,每年可收割 2—3 次。柳条可编织成篮筐、椅子、屏风等各种工艺品,俏销海外。”“我从小就会编这些,在这里干了有三四年了,月工资大概有 3000 元。”正在认真编篮筐的代光侠告诉记者,“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还可以带回家编。”

据郜台乡党委书记曾凡富介绍,郜台乡柳编产业发展迅速,全乡现有柳编企业 34 家,从业人员 2 万多人,人均年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多元。

乡村振兴,日子越过越红火

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记者走进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只见村庄里的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草茵茵,房前屋后还有青青菜园,结满了青枣的枣树更是给这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增添了等待丰收的喜悦。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田坡庄台,察看村容村貌,并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受灾损失、生产恢复等情况。总书记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他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几年,曹集镇大力实施庄台整治和居民迁建工程,庄台实现了道路硬化,自来水管、污水处理设施齐全;村民家里的旱厕也变成了马桶,门前摆放着垃圾桶,还新建了停车场、小广场等,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治理,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庄台。在视察庄台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如今,西田坡庄台现有居民24户51人,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

曹集镇镇长邵佳云介绍,当地谨遵总书记的指示,化“水害”为“水利”,探索出一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适应性农业为基础,以庄台原生态乡村旅游为支柱,以庄台人居文化为传承的发展之路,依托庄台独有的地形和湿地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

“我在县城有家店,现在打算把店搬迁到这里,今天来看看场地。”说话的是曹集镇一家有名的农家菜馆负责人,“我做了三十多年蚬子,饭店也是以做蚬子而出名。”当记者问他“搬到这里来,有没有担心生意不好”时,他笑着摇摇头,“这里可是总书记走过的地方。而且,这几年庄台发展快、环境好、游客多。”

“美丽庄台是我家,我家不比城市差”。下一步,西田坡将根据庄台的优势,准备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打造旅游庄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切期望。“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生态画卷正在蒙洼地区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胡佳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