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9-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严把中秋“舌尖”安全关

    摘要:8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对超市销售的月饼进行检查。中秋佳节临近,月饼市场逐渐火热。连日来,林店街道市场监管所围绕重点时令食品,开展中秋节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执法人员以辖区内商

  • 合肥公安用心用情关爱英烈功模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合肥公安将慰问公安英烈、因公牺牲民警遗属与关爱功模、一线公安民警工作相结合,落实好优待工作和从优待警各项措施。2012年来,合肥市公安机关共有9名民警因公牺牲,涌现出二级英模陈彬、二级英

  • 马鞍山百余个换电柜解决外卖员“续航难”

    摘要:“好了,试试看能不能联网。”8月23日上午10点,马鞍山市雨田路映翠花园西门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马鞍山铁塔公司第139个换电柜终于安装完成。外卖员、快递员又多了一处给电瓶车换电瓶的去处。近年来,

  • 宿松县九姑乡不断构建养老新模式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乡立足乡情村情,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落实省民生工程建设新模式,在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老年助餐服务、老年人门诊就医便民服务以及医疗保险和救助等方面全力做好民生实事,

  • 守护老年人“养老钱”

    摘要:8月28日,六安市舒城县公安局城中派出所走进辖区老年人休闲场所,向他们讲解典型诈骗案例和防范假币知识。自今年4月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该局多措并举守护“夕阳红”。王可海/摄

  • “金秋助学”助寒门学子扬帆远航

    摘要:本报讯日前,淮南市凤台县举行2022年“金秋助学”资助仪式,为240名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发放72万元助学金,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为开展好“金秋助学”活动,帮助困难职工

  • “中国好人”21年无偿献血143次

    摘要:本报讯8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好人”王萍萍再一次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献血点,挽起衣袖,握紧拳头,捐献出1个单位的血小板,这是她个人的第143次献血行为。从2001年7月10日开始,来自合

  • 郑如慧:躬耕农田心忧天下收入微薄捐款万元

    摘要:在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费集社区许小村朱大户组,“郑如慧”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孝顺、乐善好施,两年来,面对新冠疫情以及去年7月发生的河南水灾,本不富裕的她多次伸出援手,累计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如慧:躬耕农田心忧天下收入微薄捐款万元

   期次:第7912期   

在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费集社区许小村朱大户组,“郑如慧”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孝顺、乐善好施,两年来,面对新冠疫情以及去年 7月发生的河南水灾,本不富裕的她多次伸出援手,累计捐款1.15万元。

乐善好施两年捐款一万多元

郑如惠的第一次捐款发生在 2020 年的春节期间。“那时我在家通过手机看到妹夫发的朋友圈,说他们公司正在捐款援助武汉抗击疫情。”看到这条消息后,郑如惠当即转款500元给妹夫,让其一起捐出去。

数天后,疫情越发严重,当看到白衣天使们不顾个人安危纷纷“逆行”守护人民健康,郑如慧常常夜不能寐,有时更是难过得独自抹眼泪,“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所以就想再捐一万元给武汉,用在‘战疫’最关键的地方,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由于不知道捐赠途径,在多方打听下,郑如慧找到了费集社区,并在社区的帮忙下,向肥东县红十字会一次性捐款一万元。捐款后,郑如慧感觉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这两年,虽说疫情有了一定程度缓解,但她仍然每天关注疫情的进展。

去年7月,在网上看到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河南,当地百姓受灾严重后,郑如慧又分两次捐款1500元支援河南。“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吃喝不愁,捐点钱,尽我的一点心意心里就舒服点。”

两年间捐款 1.15 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不算一笔小数目。据了解,郑如慧在家种了十亩地,一年收入万余元,家庭收入主要靠她丈夫外出打工获得。这几年她的公公生病治疗用掉了十几万元钱,再加上两个儿子相继成家,他们家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积蓄了。尽管如此,郑如慧每一次的爱心捐款都是“默默付出”。

多次捐款后,本不富裕的郑如慧每天开始精打细算起来,“以前每餐都有肉,现在三五天吃一次肉,家里能不花钱的地方就尽量省着点花。”而每当听到有人说她“傻”时,郑如慧总会一笑置之,“我是一个农民,能做的不多,就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些贡献。”

孝顺公婆还是个种田能手

今年 56 岁的郑如慧是滁州定远人,24 岁时嫁到费集,平时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则在家负责全家的日常起居。她的公公婆婆原本种了十几亩地,16年前,随着两位老人上了年纪,刚到不惑之年的郑如慧遂接过他们的担子,犁田、耙地、下种、栽秧、收割“一肩挑”。

“尤其是农忙的时候,经常天不亮就得起床,晚上到很晚才能回家,最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种了20多亩地。”郑如慧说。

除了将全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郑如慧还是个孝顺的好媳妇。

自打年轻时嫁过来,郑如慧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30多年。近年来,随着公公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加上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她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年轻的时候,公公婆婆对我可好了,给我们做吃的,还帮我们带孩子,现在我尽点孝心自然是应该的。”郑如慧说。

在公公病重期间,作为大儿媳的郑如慧每天早出晚归,到医院细心照顾,陪老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去年 11 月,公公因肺癌去世后,为了安抚婆婆的情绪,郑如慧一有时间就会陪伴其左右,“公公不在了,婆婆一个人孤单,心情比较低落,多和她谈心转移注意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郑如惠勤劳能干、孝顺公婆,多次捐款助人为乐,在我们社区带了个好头。下一步,我们会把她的这种精神在社区广泛宣传,号召广大群众向她学习,让文明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开花。”费集社区党建第一指导员刘成武表示。

(陈强 许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