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费集社区许小村朱大户组,“郑如慧”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孝顺、乐善好施,两年来,面对新冠疫情以及去年 7月发生的河南水灾,本不富裕的她多次伸出援手,累计捐款1.15万元。
乐善好施两年捐款一万多元
郑如惠的第一次捐款发生在 2020 年的春节期间。“那时我在家通过手机看到妹夫发的朋友圈,说他们公司正在捐款援助武汉抗击疫情。”看到这条消息后,郑如惠当即转款500元给妹夫,让其一起捐出去。
数天后,疫情越发严重,当看到白衣天使们不顾个人安危纷纷“逆行”守护人民健康,郑如慧常常夜不能寐,有时更是难过得独自抹眼泪,“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所以就想再捐一万元给武汉,用在‘战疫’最关键的地方,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由于不知道捐赠途径,在多方打听下,郑如慧找到了费集社区,并在社区的帮忙下,向肥东县红十字会一次性捐款一万元。捐款后,郑如慧感觉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这两年,虽说疫情有了一定程度缓解,但她仍然每天关注疫情的进展。
去年7月,在网上看到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河南,当地百姓受灾严重后,郑如慧又分两次捐款1500元支援河南。“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吃喝不愁,捐点钱,尽我的一点心意心里就舒服点。”
两年间捐款 1.15 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不算一笔小数目。据了解,郑如慧在家种了十亩地,一年收入万余元,家庭收入主要靠她丈夫外出打工获得。这几年她的公公生病治疗用掉了十几万元钱,再加上两个儿子相继成家,他们家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积蓄了。尽管如此,郑如慧每一次的爱心捐款都是“默默付出”。
多次捐款后,本不富裕的郑如慧每天开始精打细算起来,“以前每餐都有肉,现在三五天吃一次肉,家里能不花钱的地方就尽量省着点花。”而每当听到有人说她“傻”时,郑如慧总会一笑置之,“我是一个农民,能做的不多,就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些贡献。”
孝顺公婆还是个种田能手
今年 56 岁的郑如慧是滁州定远人,24 岁时嫁到费集,平时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则在家负责全家的日常起居。她的公公婆婆原本种了十几亩地,16年前,随着两位老人上了年纪,刚到不惑之年的郑如慧遂接过他们的担子,犁田、耙地、下种、栽秧、收割“一肩挑”。
“尤其是农忙的时候,经常天不亮就得起床,晚上到很晚才能回家,最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种了20多亩地。”郑如慧说。
除了将全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郑如慧还是个孝顺的好媳妇。
自打年轻时嫁过来,郑如慧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30多年。近年来,随着公公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加上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她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年轻的时候,公公婆婆对我可好了,给我们做吃的,还帮我们带孩子,现在我尽点孝心自然是应该的。”郑如慧说。
在公公病重期间,作为大儿媳的郑如慧每天早出晚归,到医院细心照顾,陪老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去年 11 月,公公因肺癌去世后,为了安抚婆婆的情绪,郑如慧一有时间就会陪伴其左右,“公公不在了,婆婆一个人孤单,心情比较低落,多和她谈心转移注意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郑如惠勤劳能干、孝顺公婆,多次捐款助人为乐,在我们社区带了个好头。下一步,我们会把她的这种精神在社区广泛宣传,号召广大群众向她学习,让文明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开花。”费集社区党建第一指导员刘成武表示。
(陈强 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