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演员袁媛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感觉非常光荣、自豪。“作为一位致力于非遗传承的文艺工作者,党的二十大代表身份不仅是一种认可和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袁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要履行好代表的职责和使命,继续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为“五朵金花”传人
袁媛 6 岁时开始接触黄梅戏,当时家里人只是想丰富她的才艺生活。袁媛的启蒙老师李玉珍希望她参加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对外招生考试,但家里人不希望她从事这一行。经过老师做工作,袁媛跟父母约定,如果参加考试,能考到前三名就去上学。后来,袁媛顺利取得初试、复试双第一名的好成绩。刚进校时,袁媛擅长唱腔、表演,而把子功、毯子功等比较薄弱,学业压力很大。于是,她趁他人休息的时候,加班加点地练。
由于袁媛刻苦学习、练功,五年以后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被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一批录取。进入剧院,袁媛遇到了儿时的偶像——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五朵金花”之一吴亚玲。袁媛非常珍惜与吴亚玲相处的机会,在一起工作、演出时,一有机会便向吴亚玲请教,吴亚玲很喜欢袁媛,便将自己宝贵的演出经验、对黄梅戏的理解和体会热情相授,后来,袁媛正式拜师,成为吴亚玲唯一的徒弟,传承了剧目《天仙配》角色,而且在黄梅戏《遍地月光》中,二人也搭档饰演母女。
推动黄梅戏“走出去”
这些年,袁媛多次参加出访演出,推动黄梅戏“走出去”,走向世界的舞台,在诸多国家讲述中国故事。在国外演出的时候,袁媛演出过《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这些故事既弘扬传统优秀价值观又通俗易懂,让外国观众特别喜欢,并感受到原生态的黄梅戏文化。“比如《天仙配》唱腔优美,其服装鲜艳,长水袖和古代仕女头饰特别受欢迎。有次在俄罗斯演出,当地主办方想让我们跟观众做现场交流,在演出前厅挤满了金发碧眼的观众,约四五百人,他们特别热情,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
袁媛还积极推动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黄梅戏。“在电视机前看演出和现场聆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戏曲进校园,给学生演出,让他们有最直接的感受,每当演出结束,他们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我们单位有专门的培训部,派优秀演员去学校给学生授课、教戏曲,我们跟合肥很多学校签署了合作意向。不少孩子从开始不了解戏曲,到发现戏曲好看,再到喜欢上戏曲。除了上公开课,经常有学生联系培训部,问能不能再加些培训课,开办暑期培训班。”袁媛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袁媛认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是“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建院已有70年,黄梅戏也从采茶小调,经历了从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大师的艺术贡献,到“五朵金花”等前辈的努力,发展为今天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多年来剧院也相继推出了《红楼梦》《无事生非》《墙头马上》《雷雨》《逆火》《风雨丽人行》等一批风格不一、题材各异的精品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近些年立足于党史题材,创作了黄梅戏红色“三部曲”《红梅赞》《青春作伴》《共产党宣言》,来展现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担当精神;《遍地月光》弘扬社会正能量,讲述母亲抚养朋友孩子,送两个孩子考上大学的故事;《孔雀西北飞》讲述婆媳之间的故事,弘扬孝道;还有《不越雷池》《有凤来仪》《百鸟朝凤》等剧目,“我认为,无论是新创剧目,还是传统剧目,都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展现新农村的变化和当代扶贫故事,呈现社会现实和当代精神面貌。”
作为文化战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袁媛表示,青年演员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中华传统美德,用真实的艺术贴近观众、服务观众,为人民服务。一定要不辱自己肩负的光荣使命,勇于担当责任,带好头、作表率。要学习理论知识,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将信仰刻进血液里,塑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角色,将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提供满足广大人民精神需求的优质精神食粮;用真情的艺术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新篇章,展现徽风皖韵软实力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的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安徽力量。
(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