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群山呼啸》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深度镜像了从晚清到抗战半个多世纪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进程的波诡云谲和艰难复杂。小说的叙事诗学运用多重意蕴与较多的创新突破,充分体现了作家季宇的艺术才华和家国情怀。
首先,纪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叙事诗学建构。历史背景、时空框架、事件、人物等很多都是历史的真实,但这部小说却不是纪实叙事,而是将纪实性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虚构的叙事情节和链条中,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感,也深具历史的真实性。因此,《群山呼啸》的创作仅凭虚构的才华是不够的,为此,季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次赴大别山区实地采访,查阅了数百部革命历史的书籍资料,让小说的叙事建基于深厚的历史真实土壤之上,即记录“实有之事”。另一方面,文本叙述在此基础上,虚构“可能发生的事”,有效地达到了纪实与虚构的完美平衡。
其次,革命涵纳家族与个体命运的叙事追求。小说侧重于表现大别山群峰中蕴藏的澎拜革命理想、激情和力量。所以小说不是以家族命名,而是最终确定为“群山呼啸“。从叙事诗学上来看,家族叙事尽管是小说的主线索,但并非是叙事的根本目标。小说中的家族及其家族中的个体命运叙事服膺于革命叙事语法,质言之,就是革命涵纳家族及其个人命运的叙事诗学。小说牢牢地将“革命信仰”作为家族叙事的原动力,从而完成对家族个体命运的汇聚与引领。
再次,人物带动情节、故事的非线性叙事。小说的结构没有采用线性的情节故事,而是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团块状”叙事,这与习见的故事叙述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叙述,一方面凸显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带动了故事,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非线性叙事赋予了文本比较大的叙述自由度,并且每个章节的故事留有悬念或伏笔,其草蛇灰线在通读全文后才能意脉贯通。
革命历史的当下叙述,在今天的思想语境建构中尤为重要。如何让革命历史所蕴藏的思想、精神、信念以审美感知的方式融入大众的心灵,是当下文学直面的重大课题,而这部《群山呼啸》,以非同寻常的艺术完成度实现了革命历史的崭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