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顺义区总工会借助“工会+法院”诉调对接机制,成功化解一起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支持起诉的某建筑工程公司与职工间的劳资纠纷,不仅压缩了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成本、维护了双方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下一步联合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介绍,调解现场为18名职工讨回薪酬共计57.96万元。
保障农民工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关系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北京顺义区总工会借助“工会+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成功化解公司与职工间的劳资纠纷,为劳动者讨回薪酬,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工会责任和司法责任担当。
分析既往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欠薪问题的根源,除了老板无良、无赖,劳资双方权利地位不对称以外,还在于社会信用机制缺失、执法执行力度不够、劳动者维权渠道不畅通。此外,劳动者还缺少一个“强势维权后盾”,像农民工讨薪多是采取上门讨要方式,一些欠薪企业根本没有将他们的利益放在眼中,导致农民工采取极端方式讨薪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防止拖欠劳动者工资,在目前的境况下,各级管理部门、监督部门要承担起做劳动者“强势维权代表”的责任。同样,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治理欠薪不能只是点对点和个案意义上的行动,更应形成系统性、常态化、有合力的治理机制。这既需要司法层面与时俱进,也需要执法层面及时跟进;既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诉渠道、提升治理效率,也需要劳动者个体和组织提升法律维权意识。只有在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吹响法治的号角,才可能将欠薪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进一步看,处置欠薪事件,不能依靠一个部门的“单兵独斗”,而需要各方的“协同作战”。欣慰的是,在劳动关系市场化、多元化的今天,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手段、途径也在不断调整、增加和丰富。包括北京,近年来各地积极实践“工会+法院”对接机制、“人社+工会”对接机制,助力职工维权迈入“快车道”。通过建立完善司法、行政、工会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强化劳动领域纠纷的预警联动,建立劳动争议案件的快速处理新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总之,治理欠薪顽疾,一“薪”为民,公权救济必须多些责任担当,在制度上安排更多保障方式,在救济上提供更多有效渠道,在监管上加大保护力度,以及在问责上提高违法成本,使劳动者工资变成谁也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对一个社会来说,劳动有尊严,文明才有底气。根治欠薪,让劳动者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国家的共识,也是人民享有获得感的实践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