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总有一些闪亮的劳动者形象影响着人、激励着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开设《弘扬劳模精神彰显劳动之美》专栏,节前讲述“老劳模新贡献”的故事,节后展示“新劳模新事迹”的风采,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我既舍不得那些朝夕相处的钻机、钻杆、钻头,又想给队里的年轻人再引引路。”今年是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延迟退休的第5个年头。65岁的他原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但面对单位的三次挽留,身为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好人”的他仍然奋斗在钻探第一线。上天不易,入地更难。45年来,朱恒银甘当永不停歇的“钻头”,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工程和研究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导完成的“深部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钻探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
创造钻孔“0报废”奇迹
1955年,朱恒银出生在大别山区,高中毕业被招工到地质队成为了一名钻探工人。从进队的那一刻起,他就爱琢磨些小发明。当钻探工人期间,朱恒银利用业余时间搞“五小”创新,有8项成果在钻探施工中得到应用,这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多年来,朱恒银走遍了安徽的深山、峻岭和平原,并转战祖国南北。他先后参加了安徽大别山、皖南、皖东、皖北多个地区的铁、铜、钼、金、铅锌、煤机新型能源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钻探工作,在钻探施工中,解决了一些复杂地层、坚硬地层、易斜地层钻孔护壁、取心、防斜、钻进效率等技术难题。他亲手设计施工近千个钻孔,完成地下钻探工作量约50万米,创造了没有报废一个钻孔的奇迹。在大别山深处金寨沙坪沟深部勘探,他通过钻探验证了一个单矿体储量世界第一的特大型钼矿床;在霍邱铁矿老矿区深部勘探中他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增约20亿吨铁矿储量,使霍邱铁矿总储量居华东第一。
他在风华正茂时,参加了“六五”“七五”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地质钻探科研项目,在1000米深孔中,实现了地下钻孔轨迹“导航钻进”,解决了陡矿体、异型矿体、地表障碍物下部无法勘探矿体等技术难题。
朱恒银还凭借着精湛的专业技术,带领团队服务于社会,承担了多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水库坝体安全位移监测、矿山尾砂充填等高难度工程。他采用特种技术完成了上海地铁4号线隧道涌水、涌砂地面塌陷重大事故的抢险工程,被赞誉为“安徽地质神兵”。
助力钻探事业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作为首席专家的朱恒银承担着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及省国土资源厅重点项目《安徽深部钻探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2019年,省地质调查院、中南大学、省勘查技术院与313地质队联合申报、共同建设了“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朱恒银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心机构副主任。此外,他还承担了2019年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装备与技术》,其研发的5000米钻机己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中投用。
朱恒银的团队现有40余人,其中不少是年轻人,这让他很欣慰。他告诉记者:“地质事业需要年轻人接班,工匠精神也需要代代传承。”
近年来,团队中的3人被破格晋升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高级工程师,拥有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人荣获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及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荣获“江淮工匠”称号,2人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看到这些年轻人迅速成长为生产和科研骨干,朱恒银由衷地感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人“三光荣”精神不仅没有丢,还愈发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