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将焊接技术过硬的一线工人白新涛升任为焊培中心主任。这成为该公司依靠优秀产业工人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600 多名一线工人主动跟白新涛学习焊接技术。
一线工人技术过硬升任“领导”,引来徒弟600多人,无疑释放出“技术工人有奔头”的强烈价值信号: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蓝领工人在技术专业领域求发展,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一样能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肯定。同样,对职工而言,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肯努力,提高个人素质,练就技能本领,就能“名利”双收,生活就有奔头。
近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深走实,“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法》完成首次大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的道路;一系列诸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政策的实施,让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晋升通道不断拓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工作,建立培养快、使用好、评价准、待遇优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将外生的制度设计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内生的发展动力。一方面,从供给侧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从需求侧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培育技能人才既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又要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需要在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期待“一线工人技术过硬升任领导”呈现辐射效应,各地要积极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开辟技术工人的发展通道,让产业工人有奔头、尝到甜头,才会有更多的卓越工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