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1-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在家门口享受“书香生活”

    摘要:近年来,庐江县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公共文化设施需求,积极打造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阅读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滋养人们心底的“诗和远方”。截至目前,庐江县已建成9个集阅读、活动、展示

  • 天长发出全国首张“电话注册营业执照”

    摘要:本报讯“不一样了,确实不一样了,一张申请表都不用填,打个电话营业执照就能送到家!”11月15日,天长市城区李德和先生从邮政特快专递人员手中拿到“天长市德禾花卉店”营业执照时,直呼没想到。据悉,这是天长

  • 滁州市严把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关

    摘要:本报讯滁州市紧盯餐饮服务环节进口冷链食品经营监管不放松,坚持“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的原则,落实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牢牢把住了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关。据悉,滁州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每月对辖

  • 怀宁县开启“银发族”联合办学模式

    摘要:本报讯为有效缓解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愿望与老年教育供给的不平衡,安庆市怀宁县老年大学深入贯彻《安徽省老有所学行动方案》要求,创新办学形式,先后与该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年体育协会、太极协会等10家社会团

  • 公司注销行政处罚不能一笔勾销

    摘要:因存在污染环境行为,某建材公司被行政处罚,在尚未缴纳行政罚款的情况下,企业竟偷偷注销,以逃避处罚。原公司注销后,相关法律责任是否就因此灭失了,原有的处罚也会“一笔勾销”了呢?近日,广德市人民法院就执结

  • 合肥:政警企合作让电网远离外破风险

    摘要:11月15日,在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四顶山路附近,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刘红等对220千伏合长4C61线路进行秋季特巡,确保供电安全。合长4C61线路连接着合肥二电厂和500千伏长临河变电站,

  • 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

    摘要: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妇女权益保障是国家人权事业的重要部分,而妇女劳动权益则是妇女权益的重要内容。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完善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您了解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

   期次:第7961期   

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妇女权益保障是国家人权事业的重要部分,而妇女劳动权益则是妇女权益的重要内容。2022 年 10 月 3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完善妇女劳动保障方面可谓浓墨重彩,亮点多多。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新法”)自2023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通过细化规则,明确措施,完善法律责任,着力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

亮点1:完善预防和处置性骚扰制度机制

在我国,性骚扰作为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但该法只是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并未明确性骚扰的含义、单位具体义务以及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012 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2021 年起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从而明确了单位负有预防和处置性骚扰的法定义务。

受害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权?何为合理的预防处置措施?如果单位未采取合理措施应否承担责任?之前的法律法规未予明确。为此,新法进一步完善了预防和处置性骚扰制度机制,而且对性骚扰的规制成为增加最多的内容之一,这无疑有助于减少职场性骚扰发生。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受害人的维权路径。新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受害妇女可以向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投诉。接到投诉的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书面告知处理结果。受害妇女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二是对合理的预防处置措施作了列举。新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一)制定禁止性骚扰的规章制度;(二)明确负责机构或者人员;(三)开展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教育培训活动;(四)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五)设置投诉电话、信箱等,畅通投诉渠道;(六)建立和完善调查处置程序,及时处置纠纷并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七)支持、协助受害妇女依法维权,必要时为受害妇女提供心理疏导;(八)其他合理的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措施。

三是明确规定了行为人和单位应承担行政责任。新法第八十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并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处分。学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性骚扰,造成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此外,未采取合理的预防处置措施,造成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单位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同时,还应当向受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亮点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维护女性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的相关数据报告,目前国内22%的女性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25%认为在晋升中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作为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社会痼疾,就业性别歧视既有违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人权,又踩踏了法律红线。

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修订前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明确规定,妇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任何单位或组织不得实施就业性别歧视。但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新法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规则,明确具体措施,加大干预力度,从而补齐了过往反制就业性别歧视中存在的短板。

一是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情形。新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限定为男性或者规定男性优先;(二)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三)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四)将限制结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五)其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的行为。第四十六条规定,在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培训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

二是将就业性别歧视纳入劳动监察范围,通过行政手段加大查处力度。新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招聘、录取、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培训、辞退等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行为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此举意味着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成为劳动监察部门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也倒逼用人单位主动把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作为行动自觉。

三是规定了法律责任。新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亮点3: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明确单位对女职工的生育保障义务

我国对妇女生育的劳动保障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之中,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社会保险法》等。为了切实保障女职工的生育权,也为了适应新的生育政策,新法除对生育保障的内容进行集中规定外,还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新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限制女职工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同时,在第八十三条增加规定了用人单位违反上述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潘家永)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